紫禁城2集剧情:基业
公元1421年的秋天,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裹挟着阵阵寒意,抵达张北草原。曾经臣服明王朝的蒙古鞑靼部首领阿鲁台,带领军队进攻兴和守御千户所,指挥使王唤率兵奋起反击,寡不敌众,惨遭杀戮。兴和所在阴山北麓,往东南不足五百里便是北京,胡马度阴山,离紫禁城已经不远了。
仰望天河,星光闪烁,北斗七星率领天空众星宿,旋转的正中心点名曰北极,古人认为那是天帝的居所,称它为紫微垣。从天宫映射凡间,称之为天子的皇帝居住的地方,便叫做紫禁城。公元1421年农历十一月,北京已经进入了冰霜的冬季,三更时分更是一天之中最寒冷的时刻,而此时户部尚书夏原吉出发前往紫禁城。
紫禁城落成不到一百天,雷电击中了紫禁城最高的建筑奉天殿,引发了大火,华盖殿、谨身殿被烧毁。因为这一场大火,永乐皇帝不得不因陋就简,在奉天门前举行朝会,而在这里举行的朝会,也被称之为“御门听政”。1421年,这个寒冷的早上,夏原吉在朝会时,向永乐大帝奏报了兴和失守的坏消息,而这对于永乐大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
来自北方的威胁,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朝堂上,如果无法击退蒙古骑兵,不能让蒙古贵族放弃打回北京的梦想,帝都北京就始终不得安宁,这也等于是告诉众人,朱棣的决策是错误的。如果明王朝雷霆万钧地打回去,打得侵扰者魂飞魄散,北京固若金汤,朱棣才能向世人证明,天子守国门不仅豪迈而且可行,所以他决定亲征平定蒙古。
永乐二十年春,朱棣第三次北征蒙古,讨伐大军从德胜门而出,过居庸关奔往北方的草原。皇帝亲征的消息产生了震慑力,大军行军走到鸡鸣驿时,阿鲁台避而不战,连夜从兴和撤兵,北方边境恢复了暂时的平静。蒙古称霸世界靠的是精锐的骑兵,朱元璋得天下后也居安思危,在执政初期就开始实施严格的马政制度,全国无论南北,从官员到人民均要为朝廷饲养战马。
明朝的马政毁誉参半,它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引发了头脑清醒的官员和士绅们的反思,这个政策后来才做了调整,改为一种税收,征税所得用于购买战马。朱元璋胼手胝足缔造明王朝,朱棣积极进取扩张明王朝,将这个从江南水乡出发,穿过中原农耕区,向游牧地带出击的明王朝,在永乐年间达到疆域极盛。
永乐元年,明朝与哈密建立朝贡关系,第二年哈密统治者安克帖木儿,受接明朝廷的忠顺王封号。永乐四年,明朝设立哈密卫,在西北边疆构筑起抵御准葛尔和瓦剌蒙古威胁的屏障。永乐十一年,明王朝的版图,在朱棣的南征北战中奠定下来,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里。明朝的疆域从库页岛到万生石塘屿,从山海关到哈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王朝,屹立在亚欧大陆的东方,明朝使者的足迹无远弗届。
朱棣以佛教的信仰和皇帝的信誉,用地方自治的方式,用册封与赏赐安抚团结当地的百姓,维护了明朝边疆的和谐与稳定,保证了后世百年的安定,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永乐五年冬,天字第一号工程竣工,这部前所未有的大书,收纳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095册3.7亿字,并被朱棣亲自题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成为传世之作,也成为朱棣历史功绩的文化佐证。
永乐十九年,《永乐大典》跟随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最早被放在紫禁城奉天殿东侧的文楼内,后来被转存到文渊阁。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改进了朱元璋的机制,选拔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能干官员,任命他们为殿阁大学士,在文渊阁日常值班参与政务,这个常设机构也被称为内阁。朱档亲自掌握原来属于宰相的决策权,把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并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管司法、军事和行政,三司各自独立直接对六部负责。
永乐二十二年,距离第四次北征回师仅仅两个月,鞑靼阿鲁台部再次南下,侵犯开平卫进击大同。朱棣自迁都之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连续出征三次,每一次都大获全胜。第四次北征之时,朱棣已经力不从心了,年迈的他再也无力击退鞑靼部的主力,在一番武装大巡游之后,不得不撤回。远征大军想让病重的朱棣能尽快回到北京,可没想到在大军回到榆木川时,65岁的朱棣黯然离世了。
朱棣给后人留下了“一意孤行的任性”与“性格残暴”的说辞,但不可否认他为子孙后代打下的基业是坚固的,可惜他的子孙并没有延续朱棣的志向。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朱高炽继位,成为洪熙皇帝。朱高炽与朱棣大不相同,不但叫停了远征和远航,还计划还都南京,这让朱棣的雄图大业眼看着就要付诸东流了。
公元1425年,登基不到九个月的朱高炽驾崩,儿子朱瞻基登基,成为宣德皇帝。朱瞻基彻底解决了藩王问题,面对财政超负荷状态的国家,他继成了朱高炽的守城之业,将永乐时期的种种工程停止,一改扩张政策,让国家开始休养生息。朱瞻基没有放弃北京,守住了朱棣“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尽管他只当了十年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个能保持已有成就和业绩的君主。
-
紫禁城讨论区
暂无话题信息
-
推荐资讯
-
紫禁城剧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