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电视栏目 娱乐资讯 节目表 手游
搜视网 > 紫禁城 > 分集剧情介绍 > 分集剧情介绍

紫禁城

评分:       主持人: 暂无主持人信息

紫禁城【3】看点介绍

紫禁城3集剧情:远路

公元1421年3月,各国使臣带着大明皇帝朱棣赏赐的历法、丝缎织品、精美瓷器和中国货币离开北京,准备回国。朱棣的亲信,三宝太监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亲自护送使臣们离开,他希望郑和能够代表自己,做好大明和世界的纽带,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一起共享太平盛世。

明代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便非常注重海外贸易,建立与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朱元璋曾下令在南京,建立十六座京都酒楼,史称“十六楼”,专门用来招待四方宾朋。朱元璋希望通过外交的方式,加强与世界的联盟,树立起一个东方大国的形象,而在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下,明朝初期也渐渐繁荣了起来。

宰相胡惟庸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也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臣的事情,他在朱元璋面前谨小慎微,可在外面却非常的跋扈。洪武十二年,东南亚使臣来访,胡惟庸没有告知朱元璋,这对敏感的朱元璋来说,是对他自身权力的挑战,于是下令彻查胡惟庸,结果查出胡惟庸私通倭寇的罪证。朱元璋震怒之下,实行了“海禁政策”,要求“片板不得入海”。

明朝刚刚建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重创,直到朱棣成为大明新的统治者之后,才有了新的变化。朱棣是靠武力取得政治,而非正统传位,他内心极为渴望得到外交的认可,向世界宣示自己身为新一代君王的威严和地位,所以他开始重新建立外交政策。朱棣把外交的方向投向了大海,传说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可事实证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远不止传说的那么简单。

公元1405年到1433年,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行程远至爪哇、印度、霍尔木兹海峡。六百年前,明朝的船队便可以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自由出入,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公元1405年秋天,郑和船队在福建长乐港口等待补充供给,等待冬季的东北季风顺着洋流南下,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在帆船时代,马六甲对于进出印度洋的航行,海峡控制和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交流,都属于咽喉要冲。公元1405至1433年间,率领庞大船队数次经过马六甲的郑和,见证和影响过马六甲的历史。当时,马六甲才建国两年,名为满刺加,是暹罗属地,郑和奉承朱棣命诏敕,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暹罗自此不敢侵扰满剌加。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皇帝的帮助,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亲赴明朝国朝觐。

为了维护明朝与东亚朝贡的顺利进行,大明海军在三佛齐,曾经采取过两次“维和行动”。永乐四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三佛齐侨领施进卿的帮助下,生擒海盗头目陈祖义,并献俘于南京。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在苏门答腊奉命赐占城王冠带,生擒苏干剌。郑和两次平乱,树立了明朝在东南亚各国间的威信,保证了与东南亚诸国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此后,郑和曾经朝拜过的妈祖,便成为了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庇护神。

永乐时期的中国西北方向,崛起了一个世界上强大的帝国帖木儿帝国,它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它的军队一度在距离大明边境二百公里的地区驻扎,对大明造成了威胁。公元1405年,帖木儿大汗突然离世,造成帖木儿帝国内乱,大明的危机才暂时解除,帖木儿帝国后裔沙哈鲁,开始向大明进贡示好。

公元1414年,朱棣派遣使臣陈诚,再抵西域帖木儿帝国首都哈烈,同时带着一封精心准备的礼物,那就是明朝宫廷画师精心画制的,沙哈鲁进贡明朝宝马的《奔马图》。沙哈鲁特别感动,不仅热情招待陈诚一行,还亲自给朱棣写了一封信,朱棣也同样回信一封给沙哈鲁,缔造了一段世界和平的千古美谈。朱棣时期的大明,经过四方使者的努力,实现了陆地和海上两大贸易的繁荣。

公元1415年11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返航,陈诚一行从西域归来,让来自西域和西洋的各国使节云集京城。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在紫禁城盛大的落成典礼上,朱棣享受到了万国来朝的喜悦。随着外国使节来朝的频繁,大明王朝开始有了不满之声,李时勉等大臣谏言朱棣,埋怨朝贡的入不敷出后果。因为迁都三个月后,紫禁城三大殿遭到了雷击,李时勉等人认为,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恶果,让朱棣对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有了动摇。

宣德五年,朱瞻基重启下西洋活动,任命郑和为正使,虽然郑和已近花甲之年,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欣然接受了任务。这一次,郑和像是预示到了什么,在出发之前,特意让人把多年下西洋的航海记录刻成两块碑,立于江苏刘家港与福建长乐两地的天妃宫里,想将自己后半生为之不懈努力的事业告诉后人。

宣德五年十二月初六,郑和从南京下关起航,开始了他的第七次远航,三年之后船队荣归大明,郑和却没能回到紫禁城。之后,明宣宗下令,严禁船只出海航行,并停止所有建造远洋帆船和修缮工作,让大明的海上事业划上了休止符。明朝时期的海上军事防御,由朱棣时期的主动外交,变为被动防守,再也没有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船队,去平衡沿海各国之间的利益,主动维护海洋上的和平。

在明后期,中国沿海的矛盾冲突开始增多,尤其以东南沿海的倭患最为严重。郑和下西洋结束不到一百年,公元1523年,日本先后派使者到宁波纳贡,因不满当地官员的接待,日本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将其杀害。此事发生后,地方官员将问题归咎于明朝海关总署市舶司,于是向当时的嘉靖皇帝要求取缔市舶司。取消市舶司,就等于彻底封锁了对外贸易,而这之前的几十年间对大明欣然向往的外国人,也陆续离开了中国。

朱棣之后的明朝,经过了仁宣之治,渐渐地趋于静态,金戈铁马的北征不会再有,劈波斩浪的远航也不会再有,曾经认知广阔的大明王朝,变得固守僵化,而此时世界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下一集(4):狂澜

<上一集(2):基业

紫禁城讨论区

    暂无话题信息

紫禁城剧照

更多>>

关于搜视网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诉  |  合作伙伴  |  EPG数据服务  |  帮助中心  |  最近更新  |  最新专题

© tvsou.com [蒙ICP备20240209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