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告诉我·东方符号6集剧情:《时间告诉我·东方符号》走近古建筑界专家马炳坚 古人建造房屋的智慧惊呆张晓龙
从事中国古建筑施工、研究、设计、教学近50年,他为传统古建筑技艺的传承全力以赴;他的代表作《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经出版便多次获奖,被海内外誉为“近代对中国古建筑最有分量的书”;他就是古都风貌、古建文物保护人,当代中国古建筑界知名专家——马炳坚。
在马炳坚看来,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东方哲学智慧,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建筑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古建筑不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智慧的结晶。1969年马炳坚幸运的参与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工程项目。这是马炳坚从业后接手的第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惊喜和期待之余他更在不断的叮嘱自己:一定要严谨。
在诸葛村村书记带领下,张晓龙和马炳坚来到了村内的诸葛亮纪念堂——大公堂。大公堂采用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其中“肥梁胖柱”和“不生根”的木结构设计是独属于中国的建筑营造技艺。当得知诸葛村的设计理念来源是诸葛亮的九宫八卦阵时,张晓龙感叹“古人建造房屋时真的太有智慧了”。
对于选择木头作为建筑材料,用榫卯来进行梁柱之间衔接,马炳坚指出,相比于西方全部都是混凝土的建筑构造来说,中国的古建筑讲究的是以柔克刚,随势而动,古人认为房屋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种理念不仅蕴含了古人的哲学思想,还是中国古建筑千百年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
节目里,张晓龙和马炳坚在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观点的切磋和探讨时,对其背后蕴藏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解读。
马炳坚透露,自己曾十分爱好绘画,之所以选择从事古建筑领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一方面是认为古建筑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不能让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逐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被古建筑上精美的雕刻、绘画、构造等折服。于是,他在绘画和建筑这两个不同的领域,找到了与过去爱好相匹配的共通点,因此走上了古建筑研究与保护的道路。
如今,马炳坚虽已年过半百,但只要有文物修缮的工作一经落实,他一定会亲自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如此敬业的精神让不少网友纷纷在留言夸赞,“太敬业”,“值得年轻一代学习!”
-
时间告诉我·东方符号讨论区
暂无话题信息
-
推荐资讯
-
时间告诉我·东方符号剧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