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亡与机器人》无法再超越现实的荒诞
前不久,《爱,死亡和机器人》(以下简称《爱死机》)第二季播出了,在两年前获得巨大好评之后(豆瓣评分9.2,35万人评分),第二季却口碑崩坏,分数一路降至6.8分。许多人评价说“故事陈旧”,其中的故事套路早就见怪不怪了,只有第八集《溺水的巨人》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当然,《爱死机》第二季的口碑下降,不管是从体量还是剧作创作的角度来看,的确准备是不足的。但今天我们不再具体谈剧集的问题在哪,而是想与你分享来自哲学学者徐英瑾的深入解读。跟随这种哲学的角度解读,你会发现,剧集背后折射的困境,不仅仅是创作的困境,实际上,科幻故事的构想远远不及现实荒诞;仔细思索,其中看似老套的剧情设定,也已经深入现实,让人毛骨悚然。机器的出现,
提高了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效率《爱死机》第二季中,第一集《自动化客服》(Automated Customer Service),和第七集《生命小屋》(Life Hutch),都被诟病为是老套的“机器杀人”故事。一位老太太家的自动清洁机器人不知为何出了故障,开始大肆攻击房间里的一切生命。《生命小屋》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一个人类宇航员在与外星人作战的过程中不幸被击落,当他逃到一间生命安全屋里寻求支援时,却差点被生命屋里原本应该帮助他的机器狗杀死。这两个故事,看似都讨论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不受人的掌控,反过来差点害死人的情况;按照康德主义的道德原则,要把人视为基本的目的,就使得“物”(也就是人工智能)必须要服从人的需求。但背后所展现的问题,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此。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一种抱怨,在国内办事时得敲章,在各个部门里得看各个公务员的脸色。但不管怎么说,不管公务员的脸色有多么冷冰冰,你都没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只不过是碰到了一个态度不好的公务员而已,他毕竟还是个人。但面对机器所统治的世界时,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银行里很少业务是通过柜台服务,而是在机器上进行非常复杂的网络信息登录与操作,界面的复杂以至于营业厅里的工作人员也经常不知如何操作,因为ta也无法完全理解背后的程序逻辑。在《自动化客服》这一集中,老太太发现自己的机器人出现故障了,如果能够连接到人工客服上,也许能够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使得这个机器停止运作。但系统给她的声音是,接通的人工客服要6个小时后才能够进行语音通话,这就断掉这条路了。所以老太太只能在无法理解的逻辑里面摁一、摁二和摁三,结果把情况越变越糟。也就是说,计算机管理模式界面背后的权力架构,使得所有人都不得不服从于设计者硬性的逻辑要求。这些逻辑要求以程序的方式死死钉在每一个界面里面,以至于这样的一种界面运作方式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凭什么设计者所设计的逻辑丛林,就一定是正确的逻辑丛林呢?为什么老太太就一定要屈从于这样的一个逻辑安排,而不能够按照她自己自身的心智习惯,来设计另外一条逻辑通道呢?这里面存在着某种权力上的不对称,消费者不再是“上帝”了,而是伪上帝。“上帝死了”这句话不仅仅是尼采哲学的箴言,而且也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消费文化。在这种文化当中,消费者已经被程序杀死了。很多人对这样的现实,提出了很表面的解读,认为这体现着机器对于人的压迫。我并不认为这是机器对于人的压迫,而倾向于认为这仍然是一部分人对另外一部分人的压迫,只不过中介物变得非常强大,也就是机器与人工智能。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