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场吧!啦啦队》:体育精神还是女团选秀的变种?
8月4日晚,全新的综艺节目《上场吧!啦啦队》在浙江卫视首播。节目中,多支啦啦队登台表演,争取金花和银花名额。虽然挂着体育精神的大旗,但从节目形式和内容来看,更像是女团选秀的变种。
这档节目与早年的跳水综艺有异曲同工之处。宣传点依旧是体育精神、竞技精神和运动气质。然而,作为观众,观看跳水综艺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同样地,《上场吧!啦啦队》也是如此。对于像我这样的中老年观众,欣赏体育精神直接看奥运会就好了,何必看啦啦队的舞蹈呢?
其实,我对这档综艺节目是带着有色眼镜看的。不知道节目编导们是否考虑到我们这类观众的视角。很多综艺节目无法避免吸引观众的色相,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及各种女团选秀节目,观众往往带着特定的期待观看。
只要节目组不主动宣传这类色相内容,节目的初衷仍然是体育精神,而不是迎合观众的低俗趣味。为了避免观众带有色眼镜,节目组在啦啦队表演时,特意为成员们穿上了内衬,这与现实中场间隙的啦啦队员不同。
在现实体育比赛中,啦啦队登场的环节,我们在公域范围内的讨论,常常将其归为艺术内容。但在其发源地西方,真的只是艺术吗?我对此存疑。啦啦操和西方油画中的那些女性裸体画,是否在功能上相似?在观看时,是否需要加上艺术的标签?
沿着这个思路思考,或许我带有色眼镜看这档综艺节目,反倒是去伪存真。啦啦操的美感是否通过舞蹈动作传递性感?很多人承认,西方的拉丁舞是表达欢愉和性感的舞蹈,那么啦啦操又传递什么呢?是否是体育运动携带的性张力?
不谈性张力,就很难讲清啦啦操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当然,本文并不讨论少儿不宜的内容,而是从啦啦操的本源上追问。如果按照性张力的要求来评判啦啦操,一段舞蹈的质量似乎更为明确。《上场吧!啦啦队》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这标准或许会让观众迷茫。
节目采用晋级和最终组队的方式,让人感觉依旧是女团选秀的模式。不同的是,节目只有舞蹈,没有歌曲。即便最终成团,新团体的未来市场似乎有限。难道跳啦啦操的成员们还要一边跳一边唱歌?还是成团后去赛场上当啦啦队?
目前,国内比赛中虽然有一些民营啦啦队表演,但市场体量非常小,不足以养活一个知名的啦啦队团体。很多职业联赛都快失去品牌赞助,更别提中场表演了。
因此,我认为这种类似女团选秀的综艺,可能只能趁着奥运会的热度,与观众见面。第一季之后,恐怕难有续集。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