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情感得到正向释放
由于疫情缘故,《隐入尘烟》上映初期上海部分地区影院暂未开放。刘海波第一次看《隐入尘烟》是在互动电视上点播,最近他又在影院二刷,依然为从土里长出来的人物、台词、故事和表演而感动。刘海波觉得,人们很少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扎实的真正的人生:“人生是一块一块土坯打下来的,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他看来,《隐入尘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电影,表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像麦子一样沉默无言,顽强地在土里长着,自给自足,土地像阳光一样,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付出,就会有回报,播种就会收获,看着麦苗抽穗,内心就会有一种愉悦感。农闲的时候,知道仓里有粮食,能吃上东西,人就是这么感到踏实的。”对人生的呈现之外,影片还有关于社会批判、人文关怀的表达,比如人生的无奈和卑微:“我们和有铁、贵英一样,无非是吃得好一些,穿得好一些,但一样卑微,一样无奈,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当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对人生的意义发出质疑的时候,不仅想要找原因,还想找到一种引导。有铁和贵英的回答是接受自己的命运,踏实地活着。”刘海波说。《隐入尘烟》给人以感动,但并不是一部只有悲情的电影。“有铁过去四十年来就是一头驴,被人使唤着,他自己没有人生的目标,也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没有作为人的主体性,
是一个工具人。但是当他遇见贵英以后获得了相濡以沫的爱,人生有了一丝温暖和亮光。”刘海波又说,这部电影呈现了这种可贵的温暖,但同时又把生活的本质告诉观众:“生活是非常残酷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那么多的价值判断,不会因为你是弱势,就给你保留一点仁慈。”和刘海波一样,对于《隐入尘烟》,很多观众评价它“后劲儿很足”,在流媒体平台观看之后,又去影院选择二刷、三刷。刘海波提到,现在观众看电影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因为它通常意味着要付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情感成本:“看一场电影加上交通来回三个多小时,还需要情感投入,其实是非常累的。很多电影对观众而言是被折磨过一次了,不值得二次付出,而像《隐入尘烟》这样的片子,能够让情感得到正向的释放,观影过程中会得到心灵的净化。因此,你就会选择再一次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