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3》第二期:杨子成陪衬,真正焦点人物显露
当章子怡看着杨子在台上表演,笑得浑身发抖时,这场关于权力和流量的荒诞游戏就已经开始了。
其实,表演类综艺从来都不是单纯比拼演技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资本和流量互相较劲的舞台。2023年的网络综艺市场白皮书告诉我们,表演类节目的招商金额比去年少了42%,这让制作方不得不搞点大动作,制造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
杨子被推上舞台的过程,就像是综艺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产品。从纣王沐浴的争议到西门庆的油腻表演,制作组精准地踩中了观众喜欢审丑的心理。而且,他每段表演的剪辑都刚好是3分28秒,这个时长在短视频里传播起来刚刚好。
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出丑”,让关于杨子演技的话题在24小时内就突破了两个亿的阅读量。而另一边,张百乔的晋级之路则揭示了更深的行业规则。这个在短视频上有2800万粉丝的网红,第一期节目就用五分钟的表演拿到了S卡。
但观众可不买账,弹幕里全是“尴尬”、“剧本”、“黑幕”。这恰恰说明了在这个综艺里,流量就是王道。有数据显示,网红参加综艺能让招商溢价30%以上。
到了第二期,王志飞和张百乔的对手戏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专业演员要给网红搭戏,导师的批评在流量面前也失效了。这已经不是演技的问题了,而是整个行业的秩序都乱了。
到了2023年,这种荒诞达到了顶峰。某个视频平台的S级综艺里,网红参赛者的比例从2019年的7%涨到了63%。杨子一直强调的“14天速成表演”,其实就是这个真人秀最讽刺的地方。
就像预制菜冲击传统餐饮业一样,短视频时代也在重新定义表演。张百乔用网红式的夸张表情通过考核,杨子用土味情话代替台词功底,节目组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能带来流量,就是好表演。
背后的商业逻辑更残酷。根据报告,表演类综艺每期至少要制造5个热搜话题才能完成对赌协议。节目组对网红的包装策略也是教科书级别的,张百乔的每个镜头都设计得恰到好处,让观众一眼就能认出他的短视频风格。
这种表演方式让专业评审都陷入了困惑,他们到底是在评价演技,还是评价数据算法?当我们嘲笑杨子浮夸的演技时,可能没意识到更大的行业危机正在逼近。
现在,78%的表演专业学生都把“综艺感”当作必修技能,而传统的声台形表训练时间却大大减少。这种变化在《演员请就位3》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科班出身的演员反而要模仿网红的表情管理方式。
节目组的评级体系其实就是为了套现流量而设计的。S卡的发放标准也从演技标杆变成了话题制造机,这反映了内容行业的集体焦虑。张百乔和杨子的争议让他们的商业价值飙升,表演变成了带货的引流工具,艺术评价体系也崩塌了。
节目组还故意让过气明星和网红同台,学院派和野路子对垒,这种阶层碰撞满足了观众喜欢看笑话的心理。这种审丑式围观其实和短视频的滑动机制一样让人上瘾。
在这场精心编排的楚门秀里,或许没有真正的输家。杨子通过自黑转型成功,张百乔实现了商业跃升,制作方收获了话题,观众也得到了情绪宣泄。但当我们关掉屏幕,那些关于表演的初心和追问,都淹没在了数据的狂欢里。
现在,有视频平台正在开发AI评委系统,想通过微表情分析来客观评分。这看似荒诞的技术演进,其实反映了人类评委在流量面前的无力。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需要机器来守护表演艺术的尊严。
当表演变成数据游戏,艺术臣服于流量时,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狂欢的参与者。只是不知道,当灯光熄灭,舞台上还会剩下什么。你准备好迎接下一个“皇族”的诞生了吗?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