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娘惹》带热“娘惹文化” 什么是峇峇娘惹?
新版《小娘惹》日前迎来大结局。这部由中国导演郭靖宇翻拍的新加坡电视剧在播出后,收视率和话题度都一路高涨。实际上,早在2008年,由谢敏洋、卢燕金共同执导的《小娘惹》首次播出后,就风靡了整个东南亚,两年之后该剧又在中国的几家卫视播出,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华丽的宅邸、艳丽的服装、精美的衣饰、可口的菜肴……充满南洋特色的元素穿插在全剧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抛开剧情不说,剧中的人情风貌,相信对于年轻的中国人而言都是神秘而陌生的。如今,该剧的热播,让历史悠久的“娘惹文化”重新受到关注。什么是峇峇娘惹?“Baba and Nyonya”,中文翻译为“峇峇娘惹”,有人也把他们称为“Peranakan Cina”,意思是“土生华人”或“侨生华人”。有关峇峇与娘惹的由来,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朝初期,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舰队随行最多可达数万人,前后历时约三十余年。期间,广东、福建一带的的中国人也大量来到东南亚定居从事商业和农垦。闽、粤地处沿海,渔民众多,造船业和航业发达,出海便利,且有很多渔民被郑和招募为舵工、船师或者随员,长期下来形成了沟通海外,向海外谋发展的传统。到了清朝,大量中国人“下南洋”,向东南亚各国特别是英国的“海峡殖民地”迁移。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多,华人与当地土著的通婚繁衍现象也不断增加,最终在文化和语言上形成了融合,发展为“峇峇娘惹”族群。一般认为,华人与当地土著的后代,男性称作“峇峇”(Baba),峇峇族群的女性被称为“娘惹”( Nyonya),意为小姐、夫人。在那个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夹带着南方方言的中国人和口中说着马来话的马来人或当地土著通婚后,让广东、福建方言+马来语的语言模式成了峇峇与娘惹的特殊语言——峇峇马来话。例如,在电视剧《小娘惹》中,你是否还记得剧中有一个叫“Kamcheng”的瓷器。这个盛放食物的瓷器对峇峇娘惹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Kamcheng”在福建话里是“感情”,象征感情永固紧密。所以娘惹们都非常珍惜这个特别的物件。除了语言外,峇峇娘惹在服饰、饮食、婚嫁仪式上,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马来文化的融合。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