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英雄》极具风格化的节奏气质
在谈及风格化新解前,先谈谈主旋律。1935年至1945年间,在日军侵略的鲁南地区,临城枣庄的民间“铁道队”,穿铁轨、扒火车、截取武器和物资,与敌人斗智斗勇,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这段真实故事为背景原创的《铁道英雄》,面临着几大难关:史料、场景、人设。剧情要有历史支撑,场景要有时代还原,电影中的人物都得以符合逻辑的方式立起来。这考验的便是主创团队的用心与诚意了。为了达成剧情的历史支撑,主创团队通过查阅鲁南地区当地的史料馆——包括济南的火车博物馆,和全国火车相关联的博物馆——进行了图片、文字的采集。史料的采集与烈士后代对先辈的回忆,共同构成了如今电影的雏形。导演杨枫认为,从没有一部影视作品讲述过津浦铁路线的作用,而它恰恰是日军运通战场物资的命脉,“我们特别想让年轻人知道侵华战争从哪来从哪走”。而各类场景的搭建——包括美术组内景组、外景组——也筹备了半年以上。《铁道英雄》的铁道火车,完全按照满铁带金色五星的样式还原,七八种不同的火车全为一比一建造。导演组的态度是,尽量不要后期特效,虚实结合,注重氛围营造。这些真实的火车,撑起了电影独特的铁道气质,让片中的鲁南小镇极具风格化:冰天雪地的城市景观,黑白分明的铁轨站台,日寇监控下的铁路工厂中人们衣着厚重,烟雾中潜藏的暗涌与枪火中凸显的断肢与鲜血。白、黑、红,冷色调的肃杀中点缀着极致的爆裂,贯穿了全片。这种视觉上的审美甚至还暗隐着剧情的走向——灰蒙中透着谍战的猜疑、红光里是战斗的号角。从视觉到节奏脉络,都进行了风格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