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亡和机器人2》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你相信有“人心”吗?
《爱,死亡和机器人2》已上线;石黑一雄《克拉克与太阳》也讲述“爱,死亡和机器人”:对待机器的方式也即如何对待同类;应该谈论的不只是“我们会对机器人产生同情吗”,且还是“机器人是否会改变我们的同情心?”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概念,渐渐侵入我们生活的不同层面,人类通过文学从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中寻找启示。从菲利普·迪克于1968年出版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起,科幻小说开始讨论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问题。虽然如今机器人能够通过算法自主学习和决策,但离具备个人意识还很遥远。尽管如此,作家们仍不断发问:人工智能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个人意识?拥有自主性的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吗? 与担忧人工智能自主性不同,
石黑一雄写《克拉拉与太阳》时,非常清楚这本书不会变成“人工智能统治世界”类型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篇小说。当年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 “他的小说拥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揭露了一道深渊。”无论小说题材如何变化,石黑一雄关注的命题始终围绕着人类自身。于是,我们可以在《克拉拉与太阳》中看到,一个被设计来陪伴儿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克拉拉,和一个进行基因编辑后饱受疾病折磨的女孩乔西,向我们讲述着关于爱、死亡和机器人的故事。而石黑一雄,通过克拉拉和乔西的故事,向我们抛来一个个问题:爱是什么?人有灵魂吗?人类与机器的区别是什么?机器人取代人类,早已不是一种仅存于科幻小说的想象。机器技术不仅抢了流水线和办公室工人的饭碗,还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算法能够预测人类的喜好,精准地向我们推荐商品、餐厅、音乐和约会对象。人们无从选择地把选择权交给算法,已成常态,甚至无法分辨,到底是我们选择了算法,还是算法塑造了我们。于是,对自我的怀疑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一层底色,这也是《克拉拉与太阳》的母题之一。石黑一雄在采访中提到:“既然人工智能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人的存在还是独一无二的吗?”
这种对人类存在的反思不仅限于自我,石黑一雄还将思考延伸至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对于我们的家人朋友而言,人工智能可以轻而易举地提供一个我们的数据化副本吗?人工智能是否会重新阐释“爱”的定义?这些疑问,被写到《克拉拉与太阳》中来。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后遗症,母亲已经失去一个女儿。看着二女儿乔西的身体每况愈下,母亲不仅担心和心疼女儿,还怕自己承受不了失去孩子的悲痛而崩溃。她企图将自己对女儿的“爱”,寄托在克拉拉上。于是,购买机器人克拉拉成为一场无意为之的精心策划。母亲恳求克拉拉彻底学习乔西的举止和内心,不是为了乔西,而是为了那些“爱”乔西的人。灵魂、爱和死亡,在《克拉拉与太阳》里紧紧缠绕。人工智能是否能复制和取代人类的灵魂?若能,那爱在人类肉体死亡后能否得以延续?石黑一雄并没有在小说里给出一个正面回答,而是通过不同角色的想法来引导读者思考。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