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伊芙》为何我们会对女杀手着迷?
大约2500年前,雅典的某个剧院座无虚席,观众翘首期盼着一部新谋杀剧的首次演出。戏剧的主角是一名凯旋的战争英雄,在剧中被残忍地连捅数刀,裸死在自家的浴盆里。这个罪案可谓令人发指,因为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受害者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她的名字从此与某种特定的、出自女性之手的恶行联系在了一起,恶名永久留传。她的丈夫阿伽门农被杀害的故事取自公元前458年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埃斯库罗斯的剧作,这段剧情后来成了许多刻画家庭谋杀案件的作品的原型。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杀手比男性杀手要少得多,但女杀手的形象却一直格外具有吸引力。《杀死伊芙》就是近期的一个例子,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流行文化的确对外表迷人、内心却黑暗病态的年轻女性格外关注:剧中的薇拉内尔是经典女杀手形象的化身,既让人着迷,又令人唯恐避之不及。过去数百年间,死刑犯的处决都会在公共场所进行。这类处决除了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惩罚仪式,对潜在的罪犯起到警告和震慑作用以外,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它更像是一项娱乐活动。到了19世纪50年代,随着报纸走进大众市场,百姓对犯罪故事的强烈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那些有女性参与其中的谋杀案尤为感兴趣。1849年,瑞士贵族小姐的女仆玛丽亚·曼宁(Maria Manning)射杀了她曾经的情人。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用撬棍给了死者致命一击,最后他们把尸体埋在了厨房的石板下。这个案件充斥着贪婪和情欲的气息,在媒体上轰动一时,被称为“柏蒙西恐怖事件”(Bermondsey Horror)。虽然参与谋杀的有两个人,但迷人的玛利亚无疑是新闻报道的绝对焦点。有位发行人出版了专门讲述此案的小册子,狂卖250万册,要知道,当时全英国的人口也只有2000万。曼宁夫妇的死刑处决吸引了多达五万民众的观看;女性犯下的谋杀案总会成为全国性的事件,而观看玛利亚的死刑处决在当时简直可以算是全英国的“国民运动”了。
真正让女杀手成为大众娱乐焦点的里程碑式事件发生在1835年,当年,杜莎夫人在伦敦首次开放了“恐怖屋”(Chamber of Horrors)。在那个实用摄影还未诞生的年代,游客只需花费六便士即可走进蜡像馆,近距离观看臭名昭著的杀手的蜡像,这其中有14位是“女杀手”。这些人像通常在会在罪犯接受审讯时制作完成,并且等他们被处决后马上摆出来。操作之所以如此迅速,完全是为了迎合公众无止境的需求。玛莉·皮尔斯(Mary Pearcey)杀害了自己情人的妻子和孩子,于1890年12月23日被处决,三天后,即“节礼日”,她的蜡像被公诸于众,旁边还摆设着许多谋杀现场的家具(家具是警方买下的),看上去相当恐怖。初展当日,她的蜡像创纪录地吸引了3.1万名游客的参观。恶毒女杀手的代表人物玛丽亚·曼宁的蜡像从1849年一直持续展出到了1971年,成为“恐怖屋”历史上展出时间最长的杀手蜡像。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