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的不是坏人,指责别人剧透的才是坏人
好几年前,我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忙,有空会去一个很大的电影群聊天。
每周末看了新片,群里就会有一波讨论潮。
聊到热火朝天时,就会有人出来说,能别剧透吗,人家还没看过呢。
搞得我们束手束脚,不敢多谈剧情。
后来每逢有人推荐老片,众人免不了讨论一番。那群人又时不时开腔:能不能等大家都看了再讨论啊,剧透很没素质啊。
三番五次,搞得十分烦人。后来我们一合计,这个看似社会公德的逻辑,其实很无赖啊,只要群里有人还没看过,岂不是什么片都不能讨论了。
要讨论电影,还得专门把看过的拉个小群?那大群存在的意义何在?
越想越觉得岂有此理,于是把那几个人踢了。
从此之后,群里的活跃度一下子上去了,气氛也融洽多了。
说这个故事,主要为了证明剧透恐惧症患者有多可恶。
何况,什么是剧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至少不等于把剧情说出来这么直白。
电影最吸引人的总是故事,一般人了解某部电影,除了明星之外,最关注的总是这片子讲了个什么故事。再华丽的特效剥离了故事,也只会干巴巴让人审美疲劳。所以罗伯特·麦基的编剧圣经也要取名为《故事》,他果然懂观众心理。
故事的重心地位,决定了剧透是一件兹事体大的事。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提前知道剧情与否,会对观赏电影的体验造成重大的影响。
对剧情的透露,有程度之分。
最基本的剧透,称为剧情简介,帮助观众最初步了解电影情节的大致轮廓。
无论是电视新闻,杂志前瞻,还是专栏节目,就会用到这一层剧透。
以下是一段典型的剧情简介,来自《奇异博士》:
斯特兰奇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是一名外科手术医生,他拥有着高超的智商和精湛的技艺,是医院乃至整个医学界的传奇人物。某一日,斯特兰奇博士遭遇了一场可怕的车祸,尽管保住了双手,但这双手伤痕累累不住颤抖,这也就意味着,他再也不能拿起手术刀,站在无影灯下了。
斯特兰奇博士的生活就此失去了意义陷入了绝望之中,他决定远赴尼泊尔,寻找传说中能够治愈他双手的神秘力量。在尼泊尔,风尘仆仆的斯特兰奇博士拜入了神秘的古一法师(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门下,成为了其弟子,与此同时,古一法师曾经的弟子卡西利亚斯(麦斯·米科尔森 饰)亦在虎视眈眈,企图完成他获得永生的大业。
可以看到,剧情简介足够引发观众的兴趣,但通常只到影片的前四分之一就会打住,顶多用模棱两可又充满吸引力的语言来囊括之后的部分。
它是片方营销物料的一部分,绝不会泄露包含关键转折的情节。
比如《致命ID》的剧情简介,肯定不会提到所有凶杀都在一个精分者的脑洞里上演(啊哦我好像剧透了)。
如果你只是对一群不知挑哪部新片的影迷复述几部新片的剧情简介,却被指责剧透,大可以狠狠回击他:连剧情简介和剧透都分不清,少瞎逼逼!
涉及影片中关键剧情的,才称为剧透。但剧透一定会对观赏造成打击吗,还得具体看待。
商业类型片,都基于一种既定的成规制作,观众也是带着某种既定的期待进入情节。
比如爱情片,通常是看男女主角(也可以是男男或女女)如何走到一起。
动作片,通常是看正义如何战胜邪恶。
喜剧片,多半是欣赏主角如何从一连串荒唐的麻烦中脱身。
所以当你对朋友“剧透”:《志明与春娇》的结局是主角相爱了,《超人》的结局是英雄击败了外星入侵者,《泰囧》的结局是主角完成了旅行。朋友一定会嗤之以鼻,且,这还用你透吗。
我们知道黄飞鸿、叶问、陈真一定能把那些中国或外国的挑战者打得满地找牙,我们想看的是他们怎么赢,是为了过程而不是结局,剧透在此毫无意义。
恐怖、惊悚、悬疑类电影,总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颠覆性的反转情节,有的水到渠成,也的不合情理,但不论如何,都能给观众带来惊奇。
然而事实上,恐怖片却几乎最无视剧透的一种类型。
研究表明,“恐怖电影的观众与其他类型片的观众有所不同,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影乐趣源于某种共有的互动惯例。”①
我知道有一群《电锯惊魂》的拥趸,每个月都会把电影重看一遍,如果连这样强调结局乍然一惊的悬疑片, 都有着不断重看的意义,我们有什么理由,把那些悬念性不强的电影的情节,看得太重呢。
《权力的游戏》以突如其来的主角死亡闻名于世,但当这一招被用了太多遍,观众便熟悉了规则,既然谁都可能随时没命,再牛逼哄哄的主角死亡也无法持续引发兴奋,所以剧组又开始玩复活了(啊哦我似乎又在剧透)。
侦探片该是最抵触剧透的类型了吧,但提前得知凶手的身份也并非坏事,这样可以唤起对探案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加倍关注,从而引发一种不同的观赏乐趣。不清楚凶手的身份,无法体会这些微妙的伏应,重看也不可能复制同样的体验。
《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被搬上银幕多次,它的魅力并没有削减。这至少证明,哪怕是一个寻找凶手的故事,过程也比谜底重要的多。
没有人可以客观地比较,剧透对观赏一部电影带来的结果。因为他无法分身成两个,比较剧透与不剧透看完一部电影后的满意指数。其实很多所谓的剧透毁乐趣,都是当事人自我洗脑的危言耸听罢了。
电影应该像一列平稳缓行、阳光透射的列车,给人历览欣赏沿途风光的机会,而不是高速行驶的封闭盒子,载人直奔一个刻板的终点。
毕竟看电影是一种持续的悠然的体验,而不是为了寻求某个特定的答案,否则电影大可不必拍90分钟以上。
归根到底,故意泄露电影的悬念,固然是一种恼人的恶作剧,但挥舞着不准剧透的旗帜,剥夺别人讨论电影的权利,更是不可饶恕的恶行。
① 大银幕上的斯蒂芬·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6:53.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