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观法治主题电视剧
近期,以法院司法为题材的法治剧《底线》正在热播,它以当代人民法官为创作原型,通过来自现实的典型司法案例,用生活的鲜活性、社会的尖锐性和司法的复杂性,讲述了新时代法院人发扬法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一件件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司法案件中,坚守法治底线、
传播公平正义的动人故事,切实感受到“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看到了中国法治的进步和对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说实话,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司法警察,《底线》开播之初,对我的吸引度并不高,也没有急切的追剧欲望,潜意识里认为“底线”针对的是法官及相关办案人员,是对法官在执法办案中坚守法律、道德、品格底线的要求,与法警何干?加上自己已经在法院工作近二十年了,对法院职能及执法办案那一套程序了如指掌,何来新奇。但随着该剧的热播并进入话题“热搜”,同事们的热评和赞叹,我也加入了追剧队伍,进而被剧情深深的吸引,欲罢不能,甚至几度眼眶湿润、喉咙哽咽,那些我无数次目睹还是会感到庄严肃穆、铁面无私的审判场景,多了几分温暖,甚至感动和亲切。《底线》不是用人为的戏剧性、耸人听闻的案件奇观,
而是用现实性征服了我们,用新时代法院人脚踏实地投身法治建设,在工作中不断磨砺成长,始终践行法院人初心使命、坚守法治信仰的故事感染了我们。全剧案件没有多少血雨腥风、惊天动地,多数案件都是道德与法律、合情与合理、公平与宽容、沟通与理解、和解与冲突等等的交叉地带,都是老百姓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利益纠纷、价值冲突、权利差异、观念矛盾,但恰恰是这些来自现实的“案例”,唤起了观众的关注、关心、关切。观众觉得剧情案例离他们的生活都很近,他们在看到这些案件展开的过程中,都会问自己:如果是我遭遇了类似情景,自己会怎么办,应该怎么做,行为如何得到法律“授权”,选择会不会超出法律底线,如何在个人利益、他人权利、法律许可之中找到最合理的“边界”,如何在情与理之间达成平衡……正是这些问题的提出。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