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深刻的古巴电影,它揭露的社会现状让人无奈又心酸
发布时间:2017-09-21 11:29
小野/文
通通不要钱啊,只是听起来就很爽,对不对?但是,小野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部电影--《飞不起来的童年》就反思了古巴国内的教育制度。
古巴,世界上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经济被美国封锁多年,人口不多,还时常战乱,整体情况可能和80年代的中国相同。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实现了全民医疗,教育免费。尤其在教育方面,那是高度发达,从幼儿园到博士生,通通不要钱。
影片讲述了问题少年Chala在老师Carmela的帮助下,解决掉一些生活问题的故事。电影中没有什么有名气的演员,故事情节方面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
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简单平凡的电影,却获得了第29届西班牙戈雅奖第最佳西班牙语外国片(提名),第29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伊比利亚美洲电影(提名)。
少年Chala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面,父亲不知所踪,母亲吸毒酗酒,Chala的日常生活就是和成年人斗狗,贩养鸽子,和小混混对赌,调戏新来的女老师,强吻女同学,一个典型十足的问题少年。
然而,问题少年其实也有细心、温柔、仗义的一面。为吸毒的母亲端茶送水,陪同老师去看望生病的同学,为弱小的朋友出头打架。
Chala学校的校长为了学校荣誉,准备送Chala到再教育学校学习,一个类似于中国少管所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少管所是会对孩子的前途产生一定影响的,把孩子送进那种地方,其实从侧面来说已经相信孩子长大之后会是一个少年犯。
所以Chala的老师Carmela果断拒绝了校长的提议,坚决地表示:“我的学生从来不会去再教育学校,没有一个例外。”
Carmela老师一直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四样东西:家 ,学校,严厉和爱。
而Chala的家庭明显让Chala缺失了家和爱。
Chala的母亲因为吸毒锒铛入狱,Carmela收留Chala,早上给Chala做丰盛的早餐;给Chala找学习好的同学补习功课;当得知Chala和同学对赌在公海游泳时,扇了Chala一耳光后,又抱着Chala嚎啕大哭。
Carmela老师的这些行为,无一不都说明着她在乎Chala这个问题少年,当看见Carmela抱着被警察从海里捞出来的Chala嚎啕大哭的时候,小野也是感触颇多。
能为你嚎啕大哭的人一定很在乎你吧。
可是回头想想,这样的人和你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关系,又难免感到悲凉。
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孩子,小野想这句话放在Carmela老师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和Carmela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起来,影片中其他老师的教育方式就显得生硬老套,不近人情甚至有点不负责任。班里的优等生Yeni因为户籍问题不能再上学,新来的女老师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只是让Yeni回家去找爸爸。
教书育人,这本来是一个词语,不过现在很多老师倒是将这个词语给分割开来了,只能做到教书,做不到育人。
可是Yeni的爸爸只是这个战乱城市中一个卖菜小摊贩,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件事情。
而当Carmela老师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让Yeni回家找爸爸,自己主动站出来帮Yeni解决了户籍问题,保证Yeni能够继续上学。
Carmela老师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其他的老师则是为了工作而教育。
小野衷心的希望像Carmela这样的老师能遍布整个教育界,大概这样的人才能配得上老师二字吧。
然而希望也只是希望,导演在电影这种虚幻的空间中都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
Carmela老师因为年事已高,又伴有心脏病,在校长和所谓教育专家的施压下不得不退出教育行列。Carmela老师走了, 可是Chala和Yeni的生活还在继续。
在Chala和Yeni未来的生活中,再也没有像Carmela这样的老师,帮助他们在困难的生活中,找到那一抹亮光。
或许在Carmela老师离开之后,Chala还是会被送进再教育学校,Yeni也会因为其他问题在学校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小人物的反抗是不足以在大制度环境中掀起任何波澜的,这样想想,电影结局难免有些悲凉。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