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的人们》央一热播,文化叙事,与温暖表达
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以小人物的视角,去呈现了一个大运河改造的宏大主题内容。随着剧情的渐入佳境,《运河边的人们》非常不错的观众口碑也正式形成。一部小人物视角的主旋律电视剧,为何能够赢得剧迷们的普遍认可?我个人的看法是,至少以下三点原因非常值得注意和讨论一下。
《运河边的人们》的核心故事,是大运河如何重新实现清澈,运河两岸的居民如何实现安居乐业。这个故事主题显然是主旋律的,是具备宏大叙事特征的。运河两岸的排污企业治理、运河河道的清淤工作、两岸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宜居建设等等,都是可以从宏大叙事角度进行创作的,但是,这种宏大叙事往往更适合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等作品的创作思路。而电视剧本身的艺术规律则是“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春风化雨”。反观《运河边的人们》在叙事路径上,从路长河、梁子言、周海涛等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把运河治理和建设的宏大主题内容,和小人物本身的生活、工作进行了有效结合。这种小人物视角之下的故事,虽然没有刻意建树崇高感,但因为生活当中的浓郁烟火气、运河两岸居民站在地面上的喜怒哀乐等等,而变得更为真实,这是一种独属于电视剧艺术的细碎性真实,作为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剧作也只有建树了这种真实,才更能实现主旋律题材最终的崇高感。尤其是在路长河这位男主角的叙事上,他只是运河治理和改造工作当中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但是,当这个小角色自己就住在运河边祖传的房子当中的时候,当他上下班骑着自行车走在运河两岸老街区的时候,当他也要为老婆的工作和孩子的生病发愁的时候,角色的真实感就可以立得住了。继而,这个小角色在工作当中的坚韧与努力,便在运河两岸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剧作最终长成的,则是运河治理和改造的参天大树,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叙事升华。《运河边的人们》最为让我动容的地方,其实是这种文化叙事的态度。要真正精准地打开这部电视剧
,我个人的看法是,灵魂人物应该是马少骅老师带来的梁家轩角色。这个角色为观众们带来了真正的运河文化,和对于运河文化浓郁的时代情感。很多时候,梁家轩这个角色带来的故事,非常诚恳地回答着剧作的重要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运河治理工作,为什么要打造运河两岸的生态宜居环境,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大运河,在我们手中,又应该发展到何处去等等。文化的厚重感,形成了剧作叙事当中一股浓郁的角色使命感。在梁家轩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传承和使命,同时,在梁家轩的学生们那里,这种使命感也得到了传承。路长河为何敢于“六亲不认”地治理运河污染,又为何身先士卒和工人们一起清理淤泥,甚至于为何对运河两岸的老建筑充满“深沉的爱”,这里边,有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同时,也有一种传统文化的自身积淀。因为有这种文化的加持,角色性格有根了,稳扎稳打在地面上。乃至于梁子言在运河两岸老街区改造当中的工作努力,其实都有一股子父辈文化传承的力量在做支撑。《运河边的人们》这部电视剧作品,主旋律的故事内容,和文化传承的精神气息,实现了非常不错的融合。这种融合,让整部电视剧都充满着厚重感,而且能够指导观众们的生活,文化之使命,与国家之前行,实现最佳共振效果。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