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时代:低成本、高回报,背后的技术与挑战
近年来,短剧行业的崛起让不少制作方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创作思路。而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AI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制作方的新尝试,通过换脸、换声等技术,让短剧制作变得更加高效、低成本。
一头黑色长发、五官秀气的中国女演员,通过AI技术的加持,摇身一变成为金发碧眼的火辣欧美女生,这种变化在短剧中已经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随着国内监管的红线收紧,制作方在寻找更经济实惠的制作方式,而AI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国内,一部短剧的制作成本通常在50万元到70万元之间,而在海外这一数值往往需要100万元到150万元,甚至更多。因此,制作方纷纷将目光投向AI技术,通过将华人演员的面孔替换为外国演员的形象,以降低制作成本。
然而,短剧市场的爆火也导致演员片酬水涨船高,制作方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内演员的身价上涨,档期更加紧张,而国外演员对于短剧的认知相对较浅,需要制作方进一步去谈判。同时,国外的拍摄周期也较长,成本较高,这让制作方开始寻找更为高效的制作方式。
AI技术为制作方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解决方案。虽然海外拍摄周期较长,但使用AI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即使加上10天左右的AI换脸和配音工期,国内制作的周期仍然可以比海外短一半的时间。
AI的应用对于制作方来说是一种新的思路,通过低成本获取更高回报的可能性引起了行业的关注。一些公司开始尝试使用AI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头部大出版方,二是追求短剧热度的工作室或个人。前者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尝试新技术,而后者更注重在短时间内赶热度,降低制作成本。
然而,虽然AI技术在降低制作成本上具有潜力,但目前尚未出现因使用AI而爆火的标杆性案例。AI换脸与真人拍摄的脸部差异、无法替代服装、场景和道具等问题仍然存在,使得制作方需要在后期进行更多的优化。
AI技术的应用需要多项支持,如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这对于缺乏AI技术基础的影视公司来说是一笔额外的投入。同时,由于国内短剧题材与国外观众口味存在较大差异,AI短剧的成功需要更贴合并且精致的视觉效果。
在这个AI短剧的尝试阶段,行业内公司大多将AI服务主要应用在配音翻译上,而AI换脸只能在数量上提供支撑。由于短剧相对较少的投入,制作方更愿意直接下架视频,而不是解决内容或演员问题,使得AI技术的真正应用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尽管AI技术在短剧制作领域尚处于试探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有望为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未来,AI与影视的融合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内容,是业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