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现实主义还是伪现实主义?
今天的中国影坛,除了娱乐至死的商业片之外,仍然需要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这些年来,尽管困难重重,但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仍然涌现了很多,比如《钢的琴》(2011)、《暴雪将至》(2017)、《我不是药神》(2018)……,等等。这些影片提醒我们,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中国仍然存在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仍然存在被排斥、被忽略的边缘化人群,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在世界电影史上,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镜头转向意大利普通老百姓,致力于表现意大利人民在战后所遭遇的贫穷、饥饿与苦难,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冷血、残酷,批判社会的不平等。他们以报刊上发表的确有事实根据的报道材料为题材来拍摄影片。经典的作品包括《偷自行车的人》(1948)、《罗马11时》(1952)、《希望之路》(1952)等。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尽可能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为了加强真实感,拍摄时经常邀请非职业演员来饰演角色,尽量在街头而不是摄影棚中拍摄,影片中人物的对白也常使用地区方言。表面上看起来,最近引起众多关注的电影《隐入尘烟》也具有新现实主义影片的一些特征,比如使用非职业演员(包括男主角)、实景拍摄以及使用方言等,
但在我看来,《隐入尘烟》却并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形式主义的,或者更准确地说,《隐入尘烟》是一种伪现实主义。《隐入尘烟》确实能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电影上映一个月时,其票房数据为1800万元,是首映当日票房的 52 倍,而其他大部分电影通常只能实现10倍的增长。这《隐入尘烟》本身的增长后劲儿就很足,只是缺少一个契机突破小众圈层触达大众。而对于一些自身质量不佳的影片来说,即便能通过“煽情营销”“网友情怀”实现票房短暂而快速地增长,其口碑也必将遭到反噬,最终上限不高。影院、视频平台、观众,是电影上映后触达的三个主体,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通常难以使所有人满意,在《隐入尘烟》这部影片中,三者的关系却巧妙地达成了一种自发的平衡。这属实“可遇而不可求”。现实中,既能有过硬的口碑,又能广泛引起观众共鸣,还能通过视频平台反哺影院的电影少之又少。正如电影中那句经典台词所说:“啥人有啥人的命数呢,麦子也一样,它也有它的命数呢。”同样,电影也是。《隐入尘烟》的“逆天改命”确实给了人们“好作品不会被埋没”的强心剂,但它的出圈之路也实在是难以被其他电影复制,也许从业者们唯一能把握的事情依旧是:做好分内之事并坚信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