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白》:变化与不适共存
从2001年的短片《11岁》开始到2022年的《漫长的告白》,在二十多年的从影生涯中张律共拍摄了16部影片,其中大多数都是韩语片。或许是因为他中国朝鲜族的身份,使他对于韩语有着一种天然的近亲性,从而在进行韩语片创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多年的韩语片创作经历与固定的演员班底使张律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风格,其身份与内容表达的特殊性以及独特的电影形态使他备受各大电影节展的关注。2014年的《庆州》入围洛加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6年的《春梦》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2019年的《福冈》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其新作《漫长的告白》是张律阔别华语影坛十多年后所拍摄的首部华语片,曾作为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片在国内进行首映。在经历了改名、延档、盗版等事件后,8月12日该片正式进入院线公映。多年后再拍华语片,张律的新片究竟表现如何?某种程度上来讲,朝鲜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它并不像汉族一样一开始就扎根在中华大地。它是一个外来民族,大多是因为战争的原因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张律的父母就是来自韩国。关于自身的身份,张律有着高度的自觉。朝鲜族的离乡历史与自身从延边-北京-韩国的漂泊经历滋生了张律的离散情结,而朝鲜族-中华民族的内在结构与张律身处的多文化环境则造成了他的一种身份焦虑,这是张律电影的母题之一。离散情结与身份焦虑在张律电影中表现为文化的混杂,这种“混杂”一方面体现在人物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文字/诗歌上。《庆州》中的男主角是在北京大学工作的韩国教授,其研究的方向是东北亚政治。《春梦》中既有朝鲜族女孩艺璃,又有脱北者廷凡(脱北者:通过非正常渠道离开朝鲜到其他国家的朝鲜公民的称呼)《咏鹅》中多次提及诗人尹东柱并将其作为一种符号来运用。尹东柱的身份经历极为特殊,出生在中国延边,死于日本福冈,最后是被作为韩国国民诗人认定。同时,《福冈》中的语言处理也显现着张律“去语言化”与“去国别化”的愿想。《漫长的告白》也继承了这种身份的焦虑,但这种身份焦虑是被弱化的。影片虽然有着中国人和日本人以及仅存在于语言中的英国人与韩国人,但他们的身份都比较单一不会出现类似于“在北京大学工作的韩国教授,其研究的方向是东北亚政治”这种极为混杂的人物身份,也不会出现《咏鹅》中的那种关于身份的尖锐问题。在《漫长的告白》中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日本人就是日本人。影片中人物的身份,仅仅是赋予角色一个身份为影片的爱情叙事服务,身份的焦虑被极大地弱化。此外,观众不难发现影片存在着汉语普通话、北京方言、日语、英语、韩语等多种语言。虽然张律在影片中不断强调北京方言的口音问题,辛柏青饰演的立春也在对白中体现这种方言性,但这种具有极强身份意味的语言不仅在整个影片中的分量不足,而且这种处理最终指向的也是一个爱情的问题。而影片中其他的语言如日语只是表明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是在日本,普通话是立冬与川儿交流的语言,韩语和英语作为歌词出现是服务于影片的主题。影片中的语言看似混杂,实则已经失去了张律其他影片中指涉身份的意义。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