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有着艺术正道么
近期,由开心麻花从同名话剧所演绎的电影《驴得水》成了中国电影年度的现象级影片,各种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和分析也都甚嚣尘上。然而,想要请各位看官在消费完这部电影后,能够分一些注意力给电影背后那个现实的农村。像故事于一九四二年,一个小学校将一头驴作为教师冒领薪水,结果教育部门的大员要来检查,于是学校只好找人李代桃僵,之后演绎出了很多荒诞的内容。但在时代背景诸如像上世纪四十年代自然有其考虑,但是多家媒体曾经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却是来自一次现实的聊天了。的确,像这部影片到底水准如何,姑且不下定论。但当下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不少人觉得一部电影只要盯准人性黑暗面,就认为这部影片很深刻,艺术性很强。但若是从客观来说,这种认知判断标准的形成,并非没有缘由。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假大空的影片或者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让观众败坏了胃口。而当下呢却也有着各种心灵鸡汤泛滥,国产片大多浅薄、娱乐,极少让人看到有讽刺、批判力度的作品。而像《驴得水》这样的片子出来,自然令人觉得不同一般,觉得有艺术深刻性,这也可以理解。
看了相关的评论,就目前尚不可能“开放”到原版《色戒》的尺度,但是随着分级制的慢慢形成,这方面的尺度将会有所松动。而《驴得水》的“荤段子”很荤么?不见得。 彼时彼地的环境和人物,即便是“荤”得合理那也就无妨。如果脱离人物和环境,就不容易得出客观的结论。像在影片中饰演女主角张一曼,论漂亮度她是显然不够的,然而其拿捏得当、张弛有度的表演,让张一曼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在“票房押在明星上”的时代,很少有导演和制片人敢于“推出新人新星”,此片一反“依赖明星”的套路,用一群“演技派”下足功夫塑造人物,这才是“艺术正道”么。之前也看到过一些个新闻报道说,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县城和中心乡镇的小学“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而偏远农村“麻雀学校”却在增多。以《驴得水》故事源发的甘肃省为例,截至2015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点共一万多所,其中百人以下的中学和小学八千六百多所。小学校均规模二百二十余人,其中农村小学校均规模一百余人。目前,甘肃省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共二百一十多所,只有一个教师的学校有一千一百多所。而一些学校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所幸在社会关注下,甘肃省也已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来明确要求保留和设置必要的教学点,以至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若说起在时下的环境里,粉丝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而《驴得水》几乎是一部“反明星化”的影片,在他们当中不但没有以颜值为卖点的“鲜肉”和“小花”,尽管电影比起来生拉硬扯、胡编滥造、东拼西凑的段子集锦似的所谓喜剧来,对于这《驴得水》仍然高出几十个段位,绝对值得一看。毕竟过硬的剧本才是电影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如果剧本比较糟糕,即便是小鲜肉云集,满屏都是傻白甜也是无济于事的,毕竟人家提供了一个这么棒的反面教材。而另则有评论者认为,对于大众来说,这《驴得水》是开心麻花团队贡献的第二部电影,尽管票房没有《夏洛特烦恼》那么惊艳,值得观众继续关注其矩阵式尝试喜剧。电影《驴得水》用历史讽刺剧的结构去完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但最终这个“荒诞”的体验还是由一个慈善家口里说出,而局中人从不觉得自己荒诞不经,也从未怀疑过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多么“黑色幽默”了都。即便如此,就关于“自知”的问题里需要跳脱出自我,来一次彻底的反身性思考才得以完成。倘若这故事因一个谎言开始,而到最后根本收不回来只能任由它破碎在地。而且,在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也因为这个谎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高喊着“团结,乐观,奋斗”的老师和校长最后支离破碎;曾经自由纯粹的张一曼半疯自杀;就连最单纯的校长女儿,最后也不得不配合演戏……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影片中每个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丑恶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这是喜剧,而从骨子里却也透露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来了。诸如此类。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