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圈的“流量时代”:从旧模式到新机遇
近年来,电影圈经历了一场关于流量明星的革命。过去,流量艺人的涌入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然而,如今,电影圈似乎找到了更好的平衡,流量艺人不再仅仅是商业片的代表,而是文艺片和新模式的探索者。
文艺片《河边的错误》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部电影成功地绕开了诈骗营销,强调了其艺术价值,同时保持了在文艺群体内的良好口碑。这一成功离不开主演朱一龙,一个新晋的电影一线小生。朱一龙在今年的夏季档已经成功演绎了商业片《消失的她》,如今再次在文艺片领域展现出色,实现了“艺术商业两开花”。
然而,朱一龙并不是唯一一位流量艺人在电影圈获得认可的明星。其他流量小生,如张艺兴和王一博,也在电影圈中崭露头角,超越了传统对“流量电影”的刻板印象。
过去,电影圈和流量艺人之间的关系曾备受争议。一些早期流量艺人,如“四大三小”(鹿晗、吴亦凡、李易峰、杨洋、TFBOYS)曾涉足“流量电影”,引发了观众的负面反应。特别是2014年左右,进军电影圈的这些流量艺人中的一些因涉及违法行为而退圈,使观众对流量艺人的看法更加负面。
到了2019年,对“流量电影”的抨击达到高峰,电影《上海堡垒》的低分评价和票房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它被视为流量电影的代表。这部电影的票房亏损更是超过了3亿人民币。这一时期电影圈与流量艺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困境。
然而,最近几年,电影圈和流量艺人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流量艺人开始在电影圈中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一变化表明电影圈终于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使用流量艺人,甚至开始积极制造流量。
早期电影圈招揽流量艺人的初衷可能并不纯粹,通常只是为了赚快钱。在这一时期,流量艺人往往只是“演员”,而不是真正的演员。他们在各种大型IP项目中出演,即使与角色不相符,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阵。这些电影作品常常显得草率和缺乏深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市场对大制作的IP改编越来越失去兴趣,观众开始寻求新鲜感。小成本电影和文艺片开始崭露头角,为流量艺人提供了更多的表演机会。观众发现,流量艺人在适合的角色中表现出色,他们的演技开始得到认可,同时,这些电影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触发情感共鸣,使观众对演员产生情感连接。
电影《少年的你》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易烊千玺在其中获得了高度的认可。这部电影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展示了流量艺人的演技和影响力。这种小成本电影模式的成功表明,观众对于深刻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更感兴趣,而不再仅仅关注特效和制作规模。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流量艺人在电影圈中的“师傅”。导演和制片人开始注意到,让流量艺人与有实力的创作者合作,可以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韩延是一位被广泛认可的“催泪大师”,他监制的电影成功地为流量艺人提供了更多表演空间,展现他们的演技。这种合作方式为流量艺人带来了更多机会,同时也让创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新模式的崛起,如“新人训练营”,为电影圈提供了新的机会。电影《封神》的“训练营”模式是一个成功的示范。该模式模仿了选秀节目,观众通过初舞台选出自己喜欢的演员,然后演员在实际拍摄中经历各种考验和选拔,以最终脱颖而出。
这种模式让观众更加亲近演员,观众可以体验到演员从素人到明星的过程,从而建立情感联系。这种模式的成功也表明,观众对于真实性和情感共鸣的需求,电影圈可以借助流量艺人更好地满足。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是每部电影都能采用的,因为它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电影圈需要在新模式中找到平衡,确保不只是捧关系户,而是真正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演员。
电影圈已经逐渐理解如何更好地使用流量艺人,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平衡。如今,电影圈似乎也在探索如何培养自己的流量艺人,而不仅仅依赖外部流量。
这一趋势也在长视频平台中得到体现。这些平台开始注重自己培养的演员,而不仅仅购买流量艺人的版权或邀请他们出演自制剧。这种趋势有助于电影圈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为新演员提供了更多机会。
总之,电影圈的关系与流量艺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争议到如今的合作和探索。电影圈不再视流量艺人为敌,而是将其作为机会,寻找更多的创新和合作方式。这一新时代将有望为电影圈带来更多成功和新机遇。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