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本质是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影片上映之后以850万人次的观看记录获得法国年度票房冠军。在2005年,该影片入围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歌曲两项提名以及第6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奖项。《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影片没有美女、没有动作、没有太多的商业元素,主题结构并不算新鲜,但是却能把剧情通过轻松逗趣的形式表达出来,将一帮“池塘底”孩子温馨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影片用最古典的技巧说出了一个关于教育孩子的最纯真、最暖心的故事。影片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和旧友佩皮诺,共同看着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马修遗留下来的日记,一起回忆童年而展开,讲述了音乐教师马修和“池塘底教养院”男子寄宿学校里的孩子发生的事情。马修通过个人影响,改变了孩子们一生。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会思考,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熊孩子,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是暴力、冷酷对待,让孩子屈服在高压控制之下?还是用友善、平等来尊重孩子,赢得他们的心?纵观整部电影,传播着这样一个教育真谛:教育的本质是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而温暖和友善会比暴力和冷酷更有征服力。在教育孩子时,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校长为代表,使用专制、暴力来让孩子服从安排,这种教育方式是多次打骂孩子,甚至会用极端方式来威胁孩子,目的就是制造出乖孩子,让孩子听从安排,不懂反抗。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陷入这样的教育思维: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因为想要立刻制止不良行为,惩罚的确有效,但是从长远来说,它的效果并不如人意。首先,严厉管教忽略孩子内心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都有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严厉管教会是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无视孩子内心意愿,忽略他们内心的归属感。其次,严厉管教会严重打击孩子自信心。当孩子做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要求时,严厉管教就会变成否定,甚至是挖苦和讽刺孩子。长期下来,严重打击孩子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最后,严厉管教会将父母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将焦虑放大。严厉管教本质上,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焦虑不安,长期处在焦虑之下的孩子,并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极端情况下,孩子会产生报复心理。传统中国式育儿观念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筷子头上出孽子” ,很多父母都觉得眼里管教他是为他好,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长期处于高压控制下的孩子,会有两个极端:一种是缺乏自信心,极度自卑的孩子;另一种是极度叛逆,性格和人格都扭曲的孩子。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