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之随感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了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女大学生,进入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当主编助理的故事,她从初入职场的迷惑到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职场与时尚的达人。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有趣的电影,而且故事并不复杂,就这么一个懵懂的女记者入职时尚杂志公司的故事。她对时尚一无所知,甚至穿着有些土,但女上司却是个“时尚暴君”。工作期间,这名女记者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同时,叙事和剪辑都很流畅,甚至环境背景的布置和人物服饰设计都称得上视觉美的享受,看完电影也让人觉得很舒服。由于电影是视听艺术,所以很多人在判断人物形象的时候大都会依据电影呈现的效果。但是,电影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中间经历了多个再创作的阶段。起初,刻画人物是依靠剧情设计。海瑟薇对时尚一无所知,她渴望的是当一名记者,从事文字工作。但是,当她越想要做好梅姨的助理,她也发生了变化。她嘴上总说着自己不在意时尚,重视家人、朋友和爱人,但她的行动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她不是这样的人,她真的很爱那些时尚的衣服。要看一个人究竟本性如何,不是看其怎么说的,而是看其怎么做的。在这点上,海瑟薇精彩的演绎了什么叫“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这种反差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甚至电影还刻意营造了一些停顿时刻,让观众屏息等待海瑟薇作出选择。每一次她都选择了工作,犹豫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尽管海瑟薇一开始只是个不在意时尚的女记者,但这一份助理的工作开启了她的不自觉欲望,她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些漂亮的衣服包包。每一次选择,都是海瑟薇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抉择。而本我想要美丽和性,超我重视人际关系和道德,但每一次超我都败下阵来。在影片中,有意的淡化这一内心矛盾冲突。而海瑟薇作出选择后,她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痛苦和挣扎,甚至还享受其中。如果不痛苦,那就称不上矛盾冲突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点。如果处理好这一内心矛盾冲突,那么海瑟薇这一角色将会更加丰满。问题在于海瑟薇这一主角设计得有些粗糙,很多细节逻辑都没有梳理清楚。海瑟薇刚登场的时候,她是一个很聪明的毕业生,并且进行过深度新闻报道。我认为她至少应该是个注重生活深度的人。但是后来,她的行为表现得很肤浅。比如说,她讨好梅姨的方法是穿得更漂亮时尚。我本以为她会去学习各种设计学、时尚史等知识,因为时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结果她只是穿得更漂亮,甚至不全是她自己挑选的。作为一名助理,她却努力往模特的方向努力,这点就很奇怪。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都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一些改变。经历了一些事件,也会让我们改变很多。不过,也有让怎么的改变不了了。走的太远了,走的太久了,人就会越害怕改变。奈杰尔已经不敢改变了,他靠给更多的人洗脑,让更多的让加入自己的圈子,来让自己相信自己是站在对的那边。老板更不敢改变了,她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东西,只有工作了。如果让她否定掉自己前面的大半生的生活,她估计没那么大的勇气。如果,如果时间回复到她刚刚入职的时候,我想她可能会想走另一条路。我们身处于一个环境中,无法不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在那个世界里,有属于那个环境的集体潜意识。人们不接受,就会被排斥,人们接受了就会融入,并坚定的维护集体的价值观,排斥非集体的价值观。倘若说,看看她的朋友们在做什么呢?她们开玩笑地将安迪的电话扔来扔去,阻止安迪接电话。或许,她们并无恶意,但是这一举动足见她们不在同一水平。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尊重规则,对职业抱有敬畏感。越是底层的人,越是藐视规则,在内心将工作视为游戏。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对于婚姻而言则是一本书,在第一章写下诗篇,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爱情经得起风风雨雨,却经不起平平淡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结婚后,不再爱自己的另一半。因为,所有的浪漫,似乎都会被生活的琐碎磨平,最终归于平淡,乃至无感。在《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里面,虽然结尾在细节处理上略带理想主义色彩,给予了世人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使得电影失去了一定的张力了都。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