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之歌》读懂中国重工人的创业史心灵史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我们的新时代”展播重点剧目、“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麓山之歌》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智造化”转型的艰难历程,讲述龙头企业麓山重工进入改革深水区,最终凭借两代重工人攻坚克难,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实现突围、领跑世界的故事。总导演毛卫宁用艺术的手法拍工业之美,冷硬的机械组成绵延的线性山脉,无数次精准又有秩序的运转中,大国重器由此炼成;这部大剧也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笔触,勾勒国企改革的迂回曲折,在抵达“产业工人兴,则中国制造兴、中国经济兴、中国发展兴”的理想界碑前,无数人——大国工匠、科研工作者、产业工人、产业领航人——理想飞扬、热血不凉。跟随人的命运,推开冷硬的工业大门2016年,工程机械行业凛冬,有着超过70年历史的龙头国企麓山重工已连年亏损,进入了至暗时刻。
企业面临被退市风险,董事长方锐舟决意推行“重工换金融”重组计划,破釜沉舟为企业“续命”。但这同时意味着,他们自主研发的“麓山一号”项目将在开展了四年后下马,集团内超过6000名工人将随着重工主业的削弱,或转岗、或下岗。企业转轨在即,有人期待,盼着置换后的金融资产能换来好效益,让大家“多吃肉”;有人留恋与机器朝夕相处的当下,但也愿意拥抱不同的未来;还有人坚决反对,主张主业才是主心骨,惟有通过自主研发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能在曙光初现时站直了冲出迷雾。一时间,包括总经理明德江、“麓山一号”技术负责人卫丞、金牌焊工金燕子等人在内,企业家、科研人员、新时代工人的个体命运都与麓山重工一起,走到了十字路口。改革的两种选项,也是人的命运的不同分轨。
《麓山之歌》一开篇,就把深沉厚重的大主题拆解成一个个人的选择和碰撞。他们是曾在技能大赛上针锋相对的评委和参赛选手,是对“重工换金融”的计划持不同态度的企业管理者,是为如何“活得体面”而产生过观念交锋的科研人……他们并肩作战过,也剑拔弩张过,有博弈,但趋同的是内心对企业、对中国制造的热爱底牌。用人的命运推开冷硬的工业大门,这源自主创班底的思考。“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视剧是靠工业题材起家的。上世纪80年代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到1997年《车间主任》,国产工业题材电视剧奠定了壮美的美学风格。”毛卫宁说,但在近20年的创作序列中,除了《钢铁年代》《大江大河》《奔腾年代》《逐梦蓝天》等几部作品外,曾经的热门题材已然褪去热潮。工业题材少人问津,因为创作者容易陷入“题材先行”的误区。所以《麓山之歌》要挑战的,就是通过对“人”的温度和“工业美学”的视觉冲击,带普通观众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