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口碑为什么爆了却票房不佳
其实原因很简单,公关公司在键盘上打出“口碑爆了”这四个字,成本几乎是零。因为这四个字又不是专利,又没有版权,那还不是想用就用。然后再找点水军在豆瓣上刷星级,那还不是想爆谁就爆谁。虽然这些电影公司和发行方这两年过的就像是拉灯的徒弟的生活,天天挂在嘴上的都是“爆了”,但是这四个字就如同津巴布韦货币贬值的情况,在短时间内就变得一钱不值。这丝毫不令人惊奇,因为怎么可能片片好口碑,剧剧吸引人。观众也不是傻子,当市场上人人都吆喝自己卖的是珍馐美味的时候,大家都会明白过来,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骗子。大家可以想想,当年的读者体、UC体,好像也很抓人也很好用,为啥衰落了?因为这种套路用多了,大家都会觉得受到了愚弄,进而反过来开始嘲笑用这种文体的人。
首先,根本不存在“口碑爆了”的情况。所谓在没公映之前的各路影评人、大V的超高好评,什么微博大V推荐度95……和真正的“口碑爆了”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只要不傻就能明白,这些所谓影评人、大V,说白了,多数是电影公司买通了或者靠关系请来说好话的。听这种这种提前点映安排好的托儿,关系户的赞美之词,有什么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口碑,是来自真正看了电影之后的大批普通观众自发形成的——注意,是自发形成,不是水军形成。当然,世事无绝对,所谓“自来水”,估计过不了多长时间,也会变成大批水军伪装而成,然后也就真假难辨,没有什么“普通观众自发形成的口碑”了,就像“口碑爆了”这个词已经被败坏了。原因也挺简单,大多数观众买票进场是想看见所未见的东西,不是来看你怎么搞文艺创作的,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文艺、多么有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