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少年》的心疼,在《我的姐姐》里成熟
今年上半年,电影《我的姐姐》凭借着尖锐的现实观察视角和深远的情感共鸣成为电影院里的爆款,引发广泛讨论。8月27日上映的电影《再见,少年》是《我的姐姐》导演殷若昕的长片处女作,同样由张子枫主演挑大梁,讲述的是一个更私密的关于青春期两个世界的少年短暂交汇,最终渐行渐远的故事。《再见,少年》的雏形源于殷若昕大三时的剧作课,老师让她剖开童年和青春的自身伤口,从中去掏出最真切的感受作表达。故事里有殷若昕自己和幼时玩伴的影子,加上经历成长后拉开距离更宏观看待世界和个体的理性思辨,也有她久久难以释怀的执念与遗憾。“大三剧作课有了这个故事,有了人物关系的雏形,当我30岁的时候,因为非常怀念我的青春,我也不断感受到那个时代对我和我的父辈的影响,我想把我对青少年的感受、对青少年和家庭、伙伴的勾连一起抒发一下。”在殷若昕青春期所经历的世纪更迭之初,一切急剧变化,一切都在向外延伸,“青少年在最旺盛最蓬勃、最复杂的阶段,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他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想把种种的东西放在这个故事里去表达。”《再见,少年》的文本有着更强烈的表达和文学性,当她写出这个故事,在FIRST青年影展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单元都收获好评。殷若昕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本科读戏文,研究生读了导演。毕业的第十年,她的两部电影接连上映。近年来,越来越多女性题材电影被越来越多地讨论,殷若昕也成为女性电影人的成功典范受到关注。《再见,少年》开机时,距离她成为母亲不过半年时间。而整个项目的筹备,剧本的创作也都伴随着她怀孕的过程,她笑称自己是同时孕育着“双胞胎”。而这个过程中,身为女性,平衡事业与母职也成为她新的人生功课。因为种种原因,《再见,少年》和观众见面的时间晚于她更成熟的第二部影片《我的姐姐》,殷若昕已经不是一个会被观众更宽容对待的“新人导演”。“姐姐”的成功无疑拉高了观众的期待,相形之下,《再见,少年》更青涩、私人,也更“零散”,在口碑和票房上都不如人意。但对比两部影片,能够看到一个青年导演如何通过处女作迅速获得成长,并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寻找到与对话的路径的轨迹。“《再见,少年》,更像是一腔孤勇和热血,我希望自己的表达能够穿越20年和现在的观众见面,做一些沟通。”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