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四百下,是不是真的就会变乖?丨2.6《四百击》
小启/文
1932年02月06日,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诞生于法国。
之前小启给大家推荐过他描写一场三角恋的电影《祖与占》,特吕弗也是法国电影新浪潮时代的发起人之一。
这位大导演童年是不幸福的,她出生于巴黎皮加勒的一个红灯区,他的母亲曾经是位性工作者,他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母亲和继父待他也不好,还因为偷了继父的打字机进了少管所,一度是个问题儿童。
“对我而言,我的父母不过就是人类。他们刚好就是成了我的父母,其实和陌生人没什么两样。”
从小孤独成长的他,爱上了电影,到14岁时,小特吕弗已经观看了4000多部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有做笔记,甚至还有写对导演的评价,以及喜爱度排名。
从少管所出来以后,在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推荐下,他当起了影评人。
1954年他在《电影手册》发表了一篇叫《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的文章专门来控诉这些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套路,在法国和美国电影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之后,特吕弗开始考虑自己拍电影,1959一部特吕弗半自传体式的作品《四百击》问世,这部电影让他获得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部电影也开启了法国电影新浪潮时代。
《四百击》的名字来自法国民间俗语 “faire 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思是“把不听话的孩子揍四百下,才能消除灾难,祛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
特吕弗极其善于运用全新的电影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各种真实状态,他把自己迷茫无助的童年经历融入安托万这个角色中,在浓郁的自传色彩之下,我们看到的是复杂的社会背景中个体存在的现状。
主角是一个让人心疼的13岁小男孩,有一个不把他当亲儿子的亲妈,还有一个表面和气的继父,家人常争吵、为生活奔波劳碌,在学校被老师的歧视,粗暴的对待,他努力地学习,却被老师污蔑,自我始终得不到认可与赞赏,心事也无处可说,所以他逃学了,却在路上遇到了正在出轨的母亲。
在学校和家庭的“夹攻”下,因为害怕被暴打而离家出走。但因年少,无法谋生,迫不得已四处流浪,为饱肚而偷盗牛奶,为了抽签偷了朋友爸爸的打字机,之后无法销赃在还回去的时候被抓住,然后被送进了少管所,然而劳改所待他也并不友善。
在他逃出少管所之后,影片有一个影视上著名的长镜头,他逃向一望无垠的大海,他奔入海,无路,返身退回海岸线……在沙滩上突然回头的凝视,5秒之后突然停下,影片结束了。
可能会让你有些愕然,他回过头来看着镜头的眼神,会在眼前,久久不散。
他选择逃跑,却发现无处可逃。
影片越看就越心疼他,这只是一个需要家庭温暖的孩子而已,但是因家庭的冷漠和学校老师的粗暴,让他过早的了解到了社会生活的艰苦。
当他被拉上警车,从警车里面看外面的景象一幕幕地后退,无言地流泪的时候,真的好想抱抱他。
导演平静的叙述着一个13岁少年的生活,看完却让人难受,因为你很容易看到自己童年里的不开心,也能体会到现在的生活。
小男孩代表了一类人,每个人也许都有和他类似的这样那样的不如意,重要的是学会跨越的方法,而教育要么借助外力,但最终成功跨越困难主要还是要靠内力。
我们何曾没有那样一个迷茫、孤独、不如意的时光呢?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能与人言说者只二三。
虽然不是谁的童年都像影片中的少年那样独特,但是孤独感都是一样的。
这部电影小启强推给已经为人父母的粉儿们看,对孩子的成长也能有所帮助。
关注“博启电影”,后台回复“四百击”,即可获取资源观看影片!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