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生于大陆,学于北美。弱冠有余,见识尚浅。坐在屋内,想着窗外。虽诗词歌赋无一能通,但琴棋书画该想还想。无聊时最喜妄议世事,今且以笔记之,闲言碎语,皆一家之言,诸位权当玩笑,不妥之处,还望海涵。人生某种程度上是由各种疑问构成的,在延绵的时间中,因为或这样或那样的缘由,产生了一些不怎么重要,也毫不紧迫的疑问,但是这些疑问也未曾期待答案,它们出现,又慢慢消失,然后不知何时在某一个契机下答案却又自己显现,或者说本就在那里,只是我们的目光以前从未触及。《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也正是我人生中千千万万个疑问的缘由之一。当然,彼时作为一个"较真"的初步学会使用逻辑思维的中学理科生,这部电影所带来的疑问着实不少:诸如去了制动器的钢琴怎么可能在颠簸的航行上旋转着演奏,又譬如琴弦的震动点燃香烟属实是无稽之谈,还有1900凭什么能在弗吉尼亚号荒废多时之后衣冠整洁地出现在麦克斯的面前——难道不需要吃饭么?不过这些五花八门的疑问已经在后来找到了答案,或许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浪漫主义"吧,但是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曾消失,1900究竟为何不肯下船呢?导演安排了结尾大段的对白来给出原因,但是这毫不能说服我,我一度觉得麦克斯打晕1900将他扛下船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当然,这个问题依旧是一个既不重要也不急迫的事情,虽偶尔会想到,但也转瞬间便抛到了脑后,直到最近重置版的上映,我跑去电影院将片子重新看了一遍,才发现当年的疑问早已不复存在,不下船,难道不是理所应当么?与其说是不肯下船,不如说不想上岸吧。楼梯的另一端是新大陆,是美国,是每一个船客看到自由女神像后都不禁惊呼的"America!"似乎这片土地可以承载着所有人的幻想与欲望,是经过横跨大洋的旅途后,最终的现实与目的地,人们前一秒尚沉浸在1900美妙的演奏中,但是下一秒,却可以毫无留念地离去,而奔向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国。我们看到了1900落寂的眼神。他也可以下船,也可以选择美国,唾手可得的财富与无与伦比的声望,或许还有心心念念的姑娘。但是他没有办法,他不属于那里,曾经我觉得1900选择与弗吉尼亚号一起爆炸无非是在自杀罢了,但是事实上,如果他登上新大陆,踏入了"人间"才是真正的"杀掉"自己。从历史背景上来讲,欧洲人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所追求的是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是金钱、是权力、是名望、是美色,而弗吉尼亚号的旅程则只是这个追求过程中一段无关紧要的插曲,人们从船上获得欢乐,但是着陆之后,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而相对的,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美国梦"是人们现实的、物欲追求的具象化,而弗吉尼亚号上的1900则是精神追求的一个短暂投影,或许芸芸众生都在某一瞬间曾仰望星空,感慨天地之无极,人世之渺小,但是终究还是会将目光重新看向眼前的陆地,终究投身于现实。现实自无不好,人们终究是从现实中来,又要回现实中去的,但是1900不可以,正如他自己所说,对于现实世界他从未存在。他是精神世界的原住民,若是他登上了陆地,他的存在才是真正失去了意义。诚然,他也依旧可以生活,但是岸上的1900,绝不是弗吉尼亚上的他了。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