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部儿童视角的电影,折射出一个伤痕累累的成人世界
阿宽/文
百年电影史上,描写现实的影片不乏其数,女人、儿童这两大弱势群体常常成为纪实电影的主体,在他们的眼里又会看到怎样的一个世界?
今天单说儿童视角的电影。有句话说“小孩子的眼里有星空,小孩子的眼里有银河”,透过童真的眼睛本应看到一个纯净的世界,但当触目而及的是种种不美好时,这种反差更让人揪心。例如国外《放牛班的春天》和《天堂电影院》、国内的《看上去很美》、《我11》等经典作品。
今天阿宽就带大家走进这些儿童视角的电影。
1.《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擅长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加以浪漫化的吉赛贝·托纳多雷,本片以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一家电影院为故事舞台,描述小孩子多多与“天堂电影院”的放映师阿佛列德的一段数十年忘年之交的感情,并旁及意大利人民对电影态度的感情变化,最后“天堂电影院”要拆卸了,大家回到小镇来给它送终。本片堪称是一封由影迷所写的“情书”,广泛引起全球电影爱好者的共鸣。
2.《乌龟也会飞》
由于儿童的不矫揉造作、天真与脆弱,使得儿童成为这部片的主角,大人反而成了配角。故事里儿童的遭遇令人心碎,而导演巴曼在这个部分又毫不修饰地真实呈现,使得这部电影愈发沉重。
影片以孩子为主体,导演似乎刻意不让成年人出现在画面中,出现时也总是以逆光或俯视镜头来拍摄。除了村长和一些老人以外,似乎这个村子只剩下了孩子,整部影片我们都看到孩子们或是密密麻麻的爬在地雷区冒着危险挖着地雷,或是爬上废弃的坦克清理子弹。整部影片我们都看到孩子们在做着本该成年人该做的事情,整部影片也都是由孩子们的交谈,情感来告诉我们究竟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
3.《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该片讲述了一对心存隔阂的裕固族少年因寻找父亲和家乡,骑着骆驼在西部奇景中穿越千里的故事。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以两个孩子独特视角反映这个古老民族变迁及环境恶化的现实,过去辽阔的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经受到工业化侵蚀,影片几近纪实,运用诗意表达,通过两个孩子稚嫩孩子的眼睛,反映工业化对"水草丰茂"的破坏,视角新颖,富有韵味。
4.《小鞋子》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影片中的两个孩子,看起来全无表演的痕迹。哥哥是个总有些忧郁神情的孩子,漆黑的眸子里除了天真灵动以外,好像还有一些小小的心思隐逸其间。妹妹是个可爱懂事的小女孩,美丽的大眼睛,快乐的时候会有极为纯真可爱的笑容。
孩子的世界也许是一生中最美好的,纯真、善良、友爱、积极等在影片里通过丢掉一双缝补好的鞋子为主线平实展现,带给观众的没有丝毫对两小主人公的怜悯与同情,有的只是感动、赞扬和鼓励。一部好的故事片就是要能讲好一个简单的故事。
5.《真爱满行囊》
除了战争,社会动荡与贫穷之外,还有来自于社会体制与意识冲突产生的困惑与苦难。最典型的是《放牛班的春天》和《真爱满行囊》,这两部来自法国的电影,他们的编导者,对人间苦难的认知,更形而上一些,已超越了物质层面,而进入了精神层面。
《真爱满行囊》里所展示的成人与儿童两个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二者之间的喜怒哀愁和立场是那么样不可理喻地差异着,无论对太阳失去光明之后的命运之类大问题,还是对一条小狗的生命是否值得救赎,都有着不搞出人命就无法沟通的悲剧。而这个悲剧是属于全人类的。
6.《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影片中通过一个情窦初开小男孩对女主角的窥视开始,一步步地展现那个时代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纵然解读的异常“孩子气”,但反差之下现实的残酷才显得更加惊心动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同样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讲述二战中德国集中营中的情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些杀戮和令人难以直视的鲜血,在孩子的眼中被折射的是如此光陆怪离和有趣,但越是现实的残酷就越是让人心血尤滴。
7.《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以模糊年代背景的方式,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用如梦似幻的笔调讲述小男孩方枪枪在幼儿园中和外面世界“交手”的故事,幼儿园是三岁到六岁儿童的世界,但这个儿童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成人世界的折射,或者说,它是成人世界的寓言。展示了一个似曾相识却又曾经忽略的奇妙世界,场景真实有趣、细节充满童稚童趣的。
8.《马丘卡》
讲述了智利皮诺切特政变中的不同阶级背景的三个少年之间(包括索尔瓦娜)坦诚纯洁的友谊,青春懵懂的暧昧,皆在一场的流血政变中被无情的摧毁,那个充满对立仇恨和蔑视死亡的动荡年代,或许给智利的一代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害。
看出导演在故事的叙述上十分克制,他尽量避免太过触及智利历史上的这段黑暗时期,而更多通过三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折射出当时社会里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他们分表两个阶级,也坚持着各自的立场。索尔瓦娜对冈萨罗的指责与揶揄恰恰表现了穷人对富人那种自始至终的不信任。当然马丘卡和冈萨罗的友情要更加纯粹,他们同样对彼此的生活有着不适与不快,但是友情之于二人来说更为重要。只不过无论从家庭、阶级还是整个国家来说,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过于巨大。即使再怎样坚持,友情面对强硬的政治锁链也变得脆弱不堪。
9.《追风筝的人》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两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和哈桑身上的故事。梦魇一样的经历使阿米尔移民美国,当他面对一个抛开罪恶感,重新找回那个善良纯真的自我的机会,会如何选择。
阿米尔与哈森,从小一起长大,虽为主仆,却私交甚好,哈森一直勇敢而执着地保护着懦弱的阿米尔,为了阿米尔,可以忍受任何屈辱和伤害,而自私、胆小、虚伪的阿米尔在面对恶少凌辱哈森的时候竟然选择蜷缩在角落里偷看后全身而退,哈森所做的一切努力,为了他们的友谊,为了阿米尔的荣誉,也为了自己忠诚的信仰,但这纯洁魂灵的不肯屈服换来的只是雪地上那一抹让人揪心的血迹以及接踵而来的阿米尔的背叛,背叛之后,便是一辈子的灵魂的洗涤和救赎。
10.《我11》
电影《我11》与其他表现文革那段特殊历史背景的电影不同,选取了一个特殊的视角——11岁孩子的眼睛,这一主人公并非身处故事中心,而是带着一个傍观者的眼光,看世界。
虽然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带来的痛楚没有直接击打到一个11岁的孩子,但通过这双眼睛看到的则是一个充满伤痕的成人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欲望、对正义的向往、对亲情的渴望……都被笼罩压抑的气氛中,就像影片中一群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生活的山区一样,迷雾重重,充斥着神秘与恐惧。
还记得有张在网络上流传的照片,一个摄影记者想要拍下叙利亚一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儿童的照片,而那个孩子以为记者的镜头是枪支,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投降,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张照片。
以上电影基本上都离不开战争、历史、社会现实这些宏观的话题,并且都是从儿童们眼里阐述完。在一个本不应该他们承受的年龄段,就开始接触这一个伤痕累累的成人世界,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成年人进行反思。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