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角色”成流量新宠?越骂越火现象引热议
最新一期的《再见爱人4》氛围变得和谐多了,李行亮和麦琳一起坐热气球,还合唱了《我爱你》,感觉就像在参加《妻子的浪漫旅行》一样。不过呢,大家讨论这期节目的热情好像降低了不少。
想想看,以前节目一更新,不管你有没有看,都能从网上各种讨论里知道这几对夫妻又发生了啥奇葩事,麦琳又说了啥惊人的话。但现在这对夫妻关系好了,反而没人关注了,这是为啥呢?
其实啊,国产爆款综艺或影视剧里都有个共性,就是总得有个让观众恨得牙痒痒、全网痛骂的人。就像《再见爱人4》里的麦琳,通过一些极端的言行,很快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被全网讨论和批评。
这些让人讨厌的角色,在一部剧或一档节目里到底扮演了啥角色?为啥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些“反派”,而不是那些“真善美”的角色呢?
要说经典的惹人厌角色,容嬷嬷绝对算一个。她在《还珠格格》里扎紫薇针的画面,简直让人印象深刻。那时候观众太入戏了,演员李明启走在街上都会被人用鸡蛋砸,去买菜菜贩都不愿意卖给她。到现在,她演什么角色,弹幕里都会有人喊“是容嬷嬷呀”!
在家庭年代剧里,这种让人讨厌的角色更是常见,比如“令人窒息的妈”。《隐秘的角落》里控制欲极强的朱朝阳妈妈,《欢乐颂》里压榨女儿的樊胜美母亲,还有《烟火人家》里私自翻女儿包包、帮她辞职的李衣锦妈妈。如果没有这么出格的妈,那就得有个自私懦弱或暴力冷血的“渣爹”,比如《都挺好》里的苏大强。
这些“渣”角色每次出场都能让剧情升温,成为热搜话题。他们的话甚至能成为网络名言,比如苏大强的“图你年龄大,图你不洗澡”“我要喝手磨咖啡”等。
成功的综艺也离不开有话题度的人。就像之前这档离婚综艺里的张婉婷、傅首尔等,大家讨论他们的时候大多也是批评。还有《创造101》里的杨超越,因为舞台能力不足却晋级,引来很多批评,但这样有争议的人物却让节目更火了。
观众总能在出圈的综艺里找到一个“炮灰”角色,他们是节目里的“吐槽点”,也是大家集体反感的“关注焦点”。这些讨厌的人往往比真善美的角色更吸引人,也让人印象更深刻。这是因为愤怒、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通常伴随着危险,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处理强度会高于正面信息。
在互联网上,群体发言的负面情绪更加极端。就像《乌合之众》里说的,群体很容易变成屠夫或殉道者,会从感情的这一头滑到另一头,永远受当时的激情支配。情绪消费就成了爆火节目的底层逻辑之一。
比如电视剧《凡人歌》把一群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北漂青年聚在一起,展示他们的焦虑。这样的剧情让观众感到气愤,同时又设置了一个“敌人”,让大家通过对负面角色的厌恶、愤怒等情感发泄和谩骂,获得一种心理的释放感。
当整个群体都在讨论、吐槽某个角色时,这种负面情绪就成了社会话题。它不仅让个体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更重要的是也通过对他人的谴责来完成对自我正面形象的塑造。这些讨厌的角色通常放大了一些负面的社会特质,与观众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形成对立。大家会通过批评这些特质来强化自己作为“好人”的身份认同。
这些令人讨厌的角色也往往是精彩故事的关键推进器。回忆一下《再见爱人4》里的名场面,都是从麦琳或李行亮这些有争议的人物出发激起的巨大矛盾冲突。故事情节因为这些角色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紧张和富有层次。
再回到《再见爱人》,制片人刘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在筹备第一季时就让团队在民政局蹲点捕捉真实的婚姻纠纷样本。他们渴望出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矛盾的人物让观众痛苦又期待、愤怒又无奈,刺激观众情感的极端波动。
换句话说,当观众皱着眉头想“这人怎么这样啊”的时候,节目制作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们需要一个行为匪夷所思的“坏人”成为大家攻击的靶子。无论是综艺还是影视剧都不再是单纯地观看娱乐而是一个社会心理的“实验场”。观众的每一次情感反应都可能直接转化为节目或某一段内容的传播动力。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