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拷问人性的电影送给你
斯坦福监狱实验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为了钱而参与这场实验(cospaly)。 一部分学生被挑选扮演狱警,一部分学生被挑选扮演囚犯。
他们来到斯坦福大学地下室临时搭建的模拟监狱,换上属于他们的cos装体验两周的监狱生活。
狱警给囚犯报了以下规则:
第一条:休息时间,犯人必须保持安静,包括熄灯后、吃饭时间和放风时间。
第二条:犯人必须在用餐时间也只能在用餐时间进食
第三条:犯人必须参与监狱的所有活动
第四条:犯人必须尊称狱卒为教官,典狱长是总教官
......
第九条:对违反以上条例者,严惩不贷。
专制由此开始。
一开始大家都是抱着做戏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扮演狱警的人越来越体会到了使用权利的快感,于是入戏太深不能自拔。
开始逼迫他们吃恶心的食物。
给他们关禁闭。
羞辱他们,捆绑他们。
鞭打他们。
(这里使用了慢镜头充分渲染了暴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扮演囚犯的学生们被折磨地不堪忍受。而扮演狱警的学生们越发地残暴。囚犯们为了抵抗暴力想到的不是停止合同,而是越狱。多么地不可思议,人受到环境的影响。逐渐地忘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开始团结一致的囚犯们也开始变得分裂。
有人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囚犯。而根本不记得自己根本不是囚犯的前提。
(情绪开始崩溃失去理智)
狱警更加地变本加厉。
对他们进行残忍的体罚。
(踩着背让他做俯卧撑)
逼迫他们说自己不愿意说的脏话。
最后甚至逼迫一些囚犯qiangjian另一些囚犯。边上还有囚犯被要求唱着歌曲。
监控室里的教授捂着嘴巴看着这一幕的发生却不喊停止,电脑屏幕前的观众也是难以承受。明明可以阻止这一切却等到最后悲剧达到极致才肯收手。
人处于恶劣的环境从开始抵抗到最后竟连尊严都失去,彻底放弃了反抗,人从拥有权力开始使用到疯狂地从实行暴力中获得快乐。人性本恶的观念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彰显。如何抑制住内心的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许黑化的开始就在一瞬间。
《克隆丈夫》
瑞贝卡(伊娃·格林 Eva Green 饰)回到了童年生活过的临海小镇,在那里,住着一个她无论如何也要见到的人——儿时玩伴托马斯(马特·史密斯 Matt Smith 饰)。曾经的懵懂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成熟男人,两人之间迅速的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但好景不长,一场车祸夺走了托马斯的生命,悲痛欲绝的瑞贝卡做出了一个危险的决定——利用当代先进的基因克隆技术,复制托马斯的基因。十个月之后,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婴儿呱呱坠地,作为生下他的母亲,瑞贝卡的心情十分复杂。
孩子出生之后,俩人的恋人关系自然而然的转化为母子关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关系越发不明朗起来。男孩身上男友的属性慢慢恢复,女主身上恋人的感觉也渐渐清晰,这种匪夷所思的关系慢慢积聚,最终在一场五味杂陈的船戏中爆发。
我佩服导演用这么前卫的视角、来描述这段唯美的爱情,更佩服女主蕾贝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这份“痴”情。
这份痴情如同利刃,一下穿过人心中那些柔软的部分。
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
男主死后,蕾贝卡其实是想殉情的,她几乎已经淹没在潮水起落中。这里可能还有爱死,人亦亡的双关设置。当蕾贝卡决定用克隆延续爱人的生命的时候,其实已经算死过一回了,克隆手术后算两个人一起重生。“或许,我需要的仅仅是这份礼物,你最后留给我的这份礼物。”这是影片开头女主的旁白,而影片开头正是续接结尾的。女主的这段话过滤掉了影片本身带给我门的些许不适,让我只看见女主心中对男主圣洁的爱。这是一份超越时间,超越年代,无比坚定又无畏无私的爱。
除了对人性对伦理的拷问之外,这部影片摄影也很出色。空旷简约的外景高调画面搭配大量浅景深的内景和特写画面使影片显得非常干净。铁链、松塔、渔网、密集的蟑螂、等隐喻基因和染色体的影像也令人印象深刻。蜗牛、小木屋、浴缸等符号化道具和场景的运用也显示了导演和美术的独具匠心,称得上赏心悦目。
开头前10分钟,导演用一片海滩、一座木屋、一只蜗牛、一艘弃船和两辆自行车就将一个两小无猜、情窦初开的故事讲述的刻骨铭心。然后镜头一转,一别12年,男女主相逢一笑,再续前缘。紧接着一场车祸男女主生离死别,之后女主毅然决定要用基因技术延续男主的生命和他们过早夭折的爱情---用克隆技术生一个孩子。孩子出生后,整个画面立刻变的有生气起来,象征着女主的内心终于寻求到了寄托,有了些许的温暖。
影片结尾,儿子(男友)转身离去。寒风凛冽,沙滩荒芜,孤单的小木屋寂寞的立在画面中,突然一点昏黄的灯光闪亮,一下点亮了整个画面,仿佛留下一份美好的希望。预示着女主的内心终还有一丝明亮,支撑着她继续勇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