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如何持续制造爆点?
在这个综艺盛行的时代,《再爱4》和《花少6》几乎占据了文娱板块用户的全部注意力。特别是《再爱4》,每期上线都能在舆论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先是“杨学”热度未减,紧接着“麦学”又席卷而来,最新一期中张泉灵的神级救场更是被网友热赞为“张泉灵真的灵”。
仅仅播出三期,弹幕里就已经有大批网友迫不及待地将“年度最佳综艺”的称号授予了它。观看这一季的《再见爱人4》,我总是在两种感受之间徘徊:一是它比那些狗血的家庭剧还要让人情绪高涨;二是它像心理咨询一样让人豁然开朗。
这一季中,“爹味嘉宾”不再是唯一的焦点,而是被“妈味麦琳”的话题所超越。这恰恰表明,《再见爱人》这档节目在剖析亲密关系时,已经超越了二元性别的视角,深入到了所有个体在情感关系中的深层困境。这一点,无疑让《再见爱人》的价值观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国综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再见爱人》中,无论是过于“控制”的男嘉宾还是女嘉宾,都会受到观众的批判。而在婚姻中处于“低位”的情感受伤者,则会得到全网的同情。这已经超越了性别的范畴,而是触及到了男女观众共通的中国父母式的童年创伤记忆。
当然,我们并不赞同对麦琳进行过度的声讨。她在节目中表现出的自卑、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恰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全职妈妈在婚姻中的困境。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帮助这些囿于婚姻困局的男女走出困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绪宣泄上。
此外,现在大家太喜欢给人贴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了。但很多时候,这是对NPD的滥用。比如麦琳,她其实是一个典型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却被说成是NPD,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她需要的是被“点醒”,被“解救”。
《再爱》其实是一个全民心理诊疗平台。它之所以能做到期期有爆点,是因为节目中的各种情感关系映射出的心理问题太普遍、太让人共鸣了。通过旁观别人的亲密关系,再反观自己,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个体成长与亲密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当我们明白了与伴侣相处时,不要自我感动和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是要在亲密关系里先让自己舒服时,我们就成功完成了自我与他者的边界剥离。当我们学会更爱自己、让自己的幸福感溢出来时,身边的伴侣才会感到舒服,才能滋养一段更轻松和谐的亲密关系。
《再见爱人4》的两大话题爆点——杨子和麦琳,既是我们的吐槽对象,也是我们反省自己、探寻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档节目在综艺市场上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情感综艺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如今,都市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在互联网上浏览和讨论自我成长、原生家庭、情感困惑等心理学问题。这是一种社会进步,表明更多人开始关注过去不太受重视的个体问题。而各种类型的情感综艺,正是承接这些深度思考并向全社会进行科普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们提供的“更高阶的情绪价值”,能够启发观众进行自我探索。
因此,我们期待更多高质量的深度情感观察节目在市场上“全面开花”,让《再见爱人》这样的好内容不再“一枝独秀”。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