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种地吧》“翻车”背后的行业痛点
记者 王彦
短短几天内,综艺节目《种地吧》的官方微博粉丝骤减百万,引发大量争议并频频登上热搜,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种地吧》是一档以劳作为主题的真人秀,第一季于2023年2月上线,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迅速走红,不仅在2023年综艺口碑榜中名列前茅,第二季也顺利接档。节目中的10名成员更是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显露出成为热门IP的潜力。然而,第三季到来前风云突变。7月19日,节目组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被认为暗示阵容更替,立即引起忠实观众的强烈反对。尽管节目组和成员相继回应,但仍无法平息观众的愤怒。
《种地吧》这匹综艺黑马的“翻车”事件,并非偶然。这场风波不仅揭示了节目本身的问题,更反映出整个综艺及影视行业的发展痛点,值得我们深思。
内容与流量:孰轻孰重?
在《种地吧》开播前,“乡村”“种田”“沉浸式”“真人秀”等关键词引发了观众的好奇与质疑。10位无名之辈零片酬种地6个月,是出于对土地的热爱,还是为了借此成名?节目组是为了创新吸引眼球,还是如他们所说的“想做真正有意义的事”?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逐渐被说服,10位年轻人从对农事一无所知到掌握农耕技能,展示了中华传统美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第一季的录制和播出过程中,年轻人真实地犯错、流汗、流泪,带来了正向的价值反馈和治愈的情绪价值。节目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流量,10位年轻人成为了“十个勤天”,吸引了155万活跃粉丝。
然而,随着节目的成功,一切开始偏离轨道。节目组成立了“十个勤天”关联公司,拓展了包括服饰品牌在内的商业业务,进一步推进商业化运作,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加速了节目IP的变现。当“反流量操作”的节目开始将流量与利益捆绑,观众从观众变成了消费者,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的过早介入稀释了节目本身的立意,也使得观众产生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感。初心的偏离,使得节目变得更重视“经济账”,自然引发了观众的反感。
艺人与作品:何者为本?
节目中的10位成员——陈少熙、何浩楠、蒋敦豪、李耕耘、李昊、鹭卓、王一珩、赵小童、卓沅、赵一博,虽然在演艺圈仍属“小透明”,但在《种地吧》的高黏性观众中,他们是值得追随的优质偶像,是无可取代的整体。节目组“有人来、有人走”的意图引发了“禾伙人”的不满,这种深度联结与偶像生态中的“养成系”极为相似。尽管这些年轻人获得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但他们的真正实力尚未得到检验。随着他们回归本业,不得不面对成败皆萧何的困境。
《种地吧》官微持续掉粉,10名成员似乎被观众保护得很好,但警钟已然敲响。当他们赢得关注后,能否交付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德是艺人安身立命之根,作品则是安身立命之本。只有通过不断锤炼艺能、打磨作品,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长久的认可。
综艺节目《种地吧》的“翻车”事件,揭示了节目内容与流量、艺人与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是节目本身的问题,更是整个综艺及影视行业发展的痛点,值得行业内外的深思与反思。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