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新片《逆行人生》预测票房不及预期,现实主义“哭片”为何不再受欢迎?
今年暑期档,徐峥的新片《逆行人生》让人倍感意外。尽管在上映前被寄予厚望,预测票房有望突破10亿,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截至目前,电影上映3天,票房不到2亿,票务平台预测总票房仅为4.66亿。如此巨大的落差,令人不禁思考:为什么曾经备受欢迎的现实主义“哭片”如今不再吃香了?
现实主义题材的困境
《逆行人生》延续了徐峥在《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风格,聚焦中年失业、就业难等民生问题,尤其是以外卖员这一职业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展现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来打动观众。然而,这些曾经被视为“卖相好”的元素,未能帮助电影走得更远。
首先,电影在上映前就遭遇了舆论危机。观众对富人扮演穷人的不满情绪在社交媒体上蔓延,质疑“为什么要花钱看富人演穷人”。此外,徐峥个人形象的变化也影响了观众的观感。由于卷入微商争议,徐峥的口碑有所下滑,观众缘也不如从前,这都为电影的票房表现蒙上了阴影。
《逆行人生》剧情的局限性
从影片内容来看,《逆行人生》未能复制《我不是药神》的成功。相比程勇那样的普通中年男性,高志垒这一角色的设定显得离普通观众较远。他是个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生活虽然面临压力,但并非生活在社会底层。影片的主要矛盾在于阶级滑落和房贷压力,这样的设定无法引起广泛共鸣。
此外,电影缺乏足够的戏剧性冲突。《我不是药神》通过制药公司这一反派的设置,强化了故事的张力,而《逆行人生》却缺少类似的对抗元素。片中,主角高志垒的挣扎更多是与自己和生活环境的斗争,而不是外部的强大对手,这导致剧情的张力不足,难以抓住观众的心。
观影偏好的转变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观众观影偏好的变化。近年来,煽情哭片逐渐失去了市场吸引力。过去几年的《前任2》《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你好,李焕英》等电影,凭借“好哭”拿下了高票房,但这种趋势在最近一两年发生了变化。
以去年端午档为例,陈思诚监制的《消失的她》凭借猎奇、大尺度与社会话题取得了35亿+的票房,而韩延导演的温情电影《我爱你!》却仅收获4.27亿票房。类似的情况在今年继续上演,这表明观众对“哭片”的兴趣正在下降。
或许是因为观众的生活压力加大,许多人选择通过电影来逃避现实,而不是直面沉重的社会问题。观众更倾向于观看那些能够发泄情绪的强类型电影,如悬疑、动作、科幻等,这些类型的电影更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现实主义电影的出路
面对市场的变化,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者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虽然现实主义电影依然有其社会价值,但在讲述沉重故事的同时,如何引入更具吸引力的剧情元素,如何塑造更贴近大众的角色,都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挑战。
徐峥的《逆行人生》在这一轮挑战中显得力不从心,未能成功打破“哭片”市场下滑的魔咒。未来,创作者们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观众的心理需求,或许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和更具感染力的情节设置,才能让现实主义电影重新焕发光彩。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