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第四季遇冷:嘉宾乏力,内容创新难救场
《披荆斩棘》第四季低调上线,在热议奥运会的舆论热潮中显得格外“暗淡”。这档备受期待的音乐竞演综艺曾凭借强大的嘉宾阵容和精彩的舞台演出走红,但本季节目却给人一种后继乏力的感觉,不仅嘉宾阵容逊色,节目内容设置也显得平淡无奇,难以引发观众共鸣。
《披荆斩棘》作为一档明星音乐竞演综艺,观众期待的核心自然是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重新登台。早前几季,节目中既有经典歌手,也有备受喜爱的演员,观众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青春记忆中的偶像。然而,本季嘉宾名单中,高认知度的明星屈指可数,大部分人甚至让观众感到陌生。这种选人困境其实从节目诞生之初就已注定,一季消耗数十位艺人,随着时间推移,自然难以持续维持高水准。
《披荆斩棘》的困境在于,男性艺人较女性艺人拥有更长的职业周期,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对参加这种综艺的意愿并不强烈。除非是出于转型需求或工作机会稀缺,否则很少有男艺人愿意参与这种又累又风险高的真人秀。对于已经成名的艺人来说,参加这类节目不仅要面对高强度的竞争,还要小心处理每个细节,避免在真人秀中“翻车”,这样的性价比并不高。
为了凑足嘉宾,节目组不得不放宽选人标准,既有年轻的“弟弟”也有网红主播的加入。节目甚至请到了知名主播李佳琦,以期借助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然而,这种年龄层次和职业背景的差异,不仅削弱了节目的整体性,还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违和感。当年轻艺人和老牌明星同台竞技时,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节目显得有些失衡。
此外,为了填补嘉宾不足的空白,节目还引入了多位国外艺人。然而,这些外国艺人在中国的知名度有限,缺乏代表作和观众基础,难以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如果节目组无法在内容设置上做出创新,这些嘉宾的加入很可能只会沦为陪衬,缺乏出彩的表现。
面对嘉宾选择的瓶颈,节目组试图通过结构调整和内容创新来寻求突破。比如,本季增加了两个多小时的“哥哥组”与“弟弟组”一对一竞演环节,整体舞台效果确实较初舞台更为精彩。然而,这种内容调整并未真正解决节目存在的问题,反而让观众感到前后节奏不搭、内容混乱。
以往节目中的嘉宾集结环节往往是重头戏,通过丰富的剪辑和故事线铺陈,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然而,本季节目在嘉宾介绍上仅用了不到30分钟草草带过,随后便进入舞台竞演,这种跳脱的叙事结构让观众难以迅速建立对嘉宾的认知与共情。
更值得注意的是,节目组减少了真人秀部分,增加了竞演内容,试图通过精简的内容吸引广泛观众,同时将真人秀部分放入花絮和付费内容中。然而,这种调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减少的真人秀内容削弱了观众对艺人之间互动的兴趣,而增加的竞演内容若无法呈现高水准的舞台表现,也难以激发足够的讨论热度。
《披荆斩棘》从初期的强势出圈到如今的“至暗时刻”,揭示了这类选秀综艺在多季后不可避免的衰退。节目试图通过嘉宾多元化和内容创新来求变,但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艺人资源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的挑战,节目组需要在内容设计、嘉宾选择和节目形式上做出更深层次的革新,才能重新赢得观众的青睐。否则,即便是再精心制作的节目,也难以挽回逐渐流失的关注度。
未来的《披荆斩棘》是否能走出困境、焕发新生,还需拭目以待。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