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撑起希望 — 苏明娟的励志故事
你是否还记得那双深邃的大眼睛?这对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属于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她的名字叫苏明娟。
或许她的名字在大多数人的耳中并不常见,但这双澄澈的眼睛曾代表着整个希望工程的使命。
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1991年,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一位名叫解海龙的北京记者,在一次偶然的工作中,为希望工程拍摄宣传照片。经过一番机缘巧合,他来到了一个叫做张湾村的小小村落。
这个村庄没有真正的学校,所谓的小学不过是村里的祠堂改建而来。教室的门破破烂烂,周围的墙壁没有窗户,室内没有灯光,光线昏暗。尽管如此,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却如燎原之火,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读书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宛如一句句呼喊:“我想读书!”
解海龙被这股渴望所打动,他拿起手中的相机,用镜头定格下了那些感人的瞬间。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苏明娟,正在写作业的她抬起头,那一刻,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诞生了。
苏明娟的成长环境并不幸福,她在贫困中努力求学。然而,这张照片却改变了她的命运。或许是她那双眼睛中蕴含的渴望打动了人心,照片一经刊登,苏明娟一夜之间成为了焦点。1997年,她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共青团代表,并受邀赴北京参加全国大会。
然而,高高的起点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关注度似乎转移到了她个人,媒体争相报道,她开始失去了在学习上的专注。到了1999年,16岁的苏明娟高考失利,无法进入高中。然而,一所高中因了解到她的情况,破格录取了她。
高中生活充满了议论和挑战,苏明娟深陷困惑。这时,解海龙呼吁媒体聚焦于希望工程,不要过度关注一个孩子,一个艰难求学的学生。这番话深深触动了苏明娟,让她意识到学业的重要性。于是,她开始淡出公众视野,成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
经过三年的努力,苏明娟成功考入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张湾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但她的奉献并未止步。她用自己每学期900元的生活补贴资助其他贫困生,通过中国工商银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积极参与支教活动,鼓励更多孩子克服困难。
她还自费创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因贫困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她不断参与慈善活动,代表安徽省共青团参加全国会议,成为一个闪耀的励志典范。
苏明娟曾说:“因为自己经历过困境,所以想要为别人撑起一把伞,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实现上学的梦想。”
苏明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一颗渴望知识的心可以撑起希望。她以专注和执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用尊重和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散发着希望的人们。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坚持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