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地吧》“塌房”风波说起:综艺观众是如何变成明星粉丝的?
作为近年来不依赖流量明星或八卦话题的“黑马”,综艺节目《种地吧》一直以来都备受好评,获得了行业和观众的一致认可。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频频出现观众与节目组之间的“相互矛盾”。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这档原本口碑不错的节目在短短三天内官博粉丝数流失了数百万。并不是因为播出内容质量不好,而是疑似换了嘉宾。一些观众甚至开始向播出平台客服投诉。种种迹象表明,这场“明星崩盘前节目团队就崩盘”的故事不仅是综艺界的一件大事,更标志着粉丝文化的又一次征服和胜利。综艺观众是如何变成“粉丝圈”的?这场风波不仅是观众的抗议,更是一场粉丝的“战争”。
《种地吧》的成功与风波
《种地吧》是一档关于“明星下田”的节目,主角是由十位男明星组成的团体“十秦天”。他们在节目中种植和经营数百英亩的农场。由于节目的理念和内容一直非常积极,所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风波的起因发生在7月19日的第二季大结局上。在最后一集的最后十分钟,出现了一场嘉宾见面的场面。这场会议内容与新人相关,显然是重新录制的。此外,官方微博还发布了招聘18岁至30岁男性的公告,符合常驻嘉宾而非专家/专业人士协助种田的要求。这些举动让观众认为下一季将招募新的常驻嘉宾来取代或部分取代“十秦天”。
实际上,综艺节目的更新是一件很正常、常见的事情。对于已经经历两季的《种地吧》来说,新人的到来不仅能让观众看到嘉宾们不同的农业水平,重新体验“从新手到老手”的奋斗与努力,也能让观众在人物关系上发生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和友谊。然而,这种看似善意的操作却没有获得掌声,反而激怒了忠实观众。他们纷纷取消关注官方微博,并在网络上表达了对任何类型新人的漠视。
节目组与观众的矛盾
在宣布换人的过程中,节目组犯了很多错误,比如措辞和方式“太嚣张”。如果由嘉宾本人发布信息,或许效果会更好。但归根结底,矛盾的根源在于与会嘉宾的利益。“十秦天,谁都不能缺席”的口号是目前观众最大的诉求。他们表示自己是男嘉宾的粉丝,而不是节目的粉丝,节目的成功主要靠“十天的努力”。换人的行为被形容为“在一家初创公司努力工作直到开始,然后公司立即解雇你”;有观众猜测,新来的客人是“资源咖啡馆”和“摘桃客”,来抢老客人的资源和镜头。
综艺观众变成粉丝的过程
讽刺的是,今天这些“攻击”节目的粉丝,正是节目本身培养出来的。无论概念多么高调,《种地吧·少年篇》从始至终都是一档“偶像养成”节目,核心关注点不是“种田”,而是“青春”。节目组从一开始选定的嘉宾就是“青少年”,第三季新招募公告中招募的18岁至30岁的年轻男性也瞄准了“青少年”。大多数综艺观众(其中80%是女性)喜欢看年轻、帅气、有活力的男生。如果主角是长相平庸的中年普通人,这部剧绝对不会如此受欢迎。
为了达到“培养偶像”的目标,节目组打造了完美的“综艺景观”:在内容上,呈现出一群近乎完美的主角。利用广阔的土地、“零片酬”的噱头和有限的物资,打造了一个堪称“国产娱乐”的场景。在困难的条件下,嘉宾们展现出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少了一些自私欲望,多了一些团队精神。他们吃苦、奋斗、学习,被贴上积极的标签。在播出形式上,除了录播周期长,还有频繁的直播和团体综艺、演唱会,培养粉丝粘性。粉丝被贴上“和火人”的标签,与节目内容和嘉宾有着深厚的绑定,带来了强烈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种地吧》的“塌房”风波不仅反映了综艺观众向明星粉丝转变的过程,更揭示了当今娱乐产业中粉丝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节目组与观众之间的矛盾、粉丝的抗议,甚至对于节目的投诉和抵制,都表明了粉丝在当代娱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综艺节目不再只是娱乐,而是一场粉丝文化的盛宴。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