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中的大嫂和二嫂哪一个最讨苏明玉喜欢?
最近一直在重看《都挺好》这部电视剧,说实话,我每次看都有每次的收获。前几次我都把重点放在了苏家父子身上了,这次我突然发现,苏家的这两个媳妇还真的与众不同。尽管苏家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可苏家的这两个媳妇却是三观很正。顾家且明事理,苏家的几个男人绝对算不上是最佳老公的人选,能娶到两个这样妻子也是非常幸运了。先看大嫂,她从小在国外长大,但却没有一点外国人的架子。在苏家人面前没有一点的傲气,即使在老大失业在家,需要她一个人养家的时候也毫无怨言。特别是在大嫂听了苏明哲讲述明玉的事情,苏明哲并没有为过去的行为感觉到有羞愧感,反而大嫂表示非常心疼明玉,希望苏明哲能换位思考,理解明玉的不容易。并叮嘱苏明哲要好好关心妹妹,并且强调不管妹妹有没有钱,她都是你的亲妹妹,你得多上点心。再看二嫂,虽然她也是从小娇生惯养,但是当苏父一起与朱丽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朱丽的表现也就让人刮目相看。尽管作为儿媳妇与公公也有许多小矛盾,比如总是嫌弃公公不洗澡,但是她处理的方式也很妥当,总是让苏明成去劝说,给足了公公苏大强的面子,尽管忙着没有时间做饭,但是就算是给公公点外卖,也是点比较贵的。总之,有这两个媳妇都是苏家人的幸运。剧中的苏明玉对这两个嫂子的态度却又是不同的,明玉一开始对于二嫂一点好感都没有,面对二嫂的示好,明玉就像石头一样无动于衷,但是她对大嫂却是百般照顾,可是到了最后,明玉却疏远了大嫂,和二嫂成了好闺蜜,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二哥的关系,明玉一开始对二嫂也没什么好感,反而对大嫂百般照顾,可是大嫂虽然也明事理,可我们不难看出她的自私,可能因为常年在国外生活的原因,她想问题常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表面上理解明玉和苏家的矛盾,却一次次的利用明玉对小咪的感情把明玉拉进苏家的这个混水里去,回国后,她大事小事都要拉上明玉,明玉替他们收拾了多少烂摊子,可是却换来了一句:“明玉不是省油的灯”。反观二嫂朱丽,我觉得朱丽就是这部剧里最好的人,三观超正,善良可爱孝顺,面对那么一个能作的公公朱丽都能说她养老,从最开始的还钱,到明诚打明玉被拘留,朱丽拼命地想办法救明诚,明玉是看在眼里的,到后来离婚之后还钱,朱丽的心一直很纯粹。剧中还有两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大嫂称呼苏大强的时候是对明哲说“你爹”,二嫂称呼苏大强的时候是对明成说“咱爹",别小看这一个字,却能体会出是谁把自己真正的当成了这个家里的一份子。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明玉被明成打住院的时候,大嫂去医院看望的时候拿的是果篮,虽然名贵,可处处透漏着客气和生分,这是礼节性的慰问,二嫂去医院看望的时候是拿着自己跟明玉煮的鸡汤,别看不值钱,可这才是一家人该做的事。这一切,苏明玉都能感受到,也都看在眼里,所以这也是后来她和大嫂越来越疏远,和二嫂却成了好闺蜜原因。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说明成和自己的老婆离了婚,最终房子也已经没有,所以苏明哲提出一个建议,要给苏大强买一个单独居住的房子。而且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3室1厅,交通比较便利,同时采光一定要好。最终还是满足了他这种要求,并且也给他请了一个能够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保姆。但是苏大强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消停下来,保姆是一个接一个的换,最终保姆小蔡获得苏大强的喜欢和信任,不过没有想到小蔡心思比较重,内心里一直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突然有一天苏大强说要和这个保姆结婚,而且在房产证上一定要加上小蔡的名字。没有想到苏大强如今也已经陷入到了黄昏恋,将自己现有的房子卖掉,一定要和小蔡私奔,最终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才看清这位保姆的真面目。就在此期间,竟然连自己的女儿都不相信,和女儿要断绝关系,就像是热恋中的小伙子一般。最后苏大强已然留在小女儿苏明玉的家里,我们要知道苏大强本身就特别害怕苏明玉,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和家人消除了误会和矛盾,将自己身上的盔甲依然卸下,和父亲还有男友相处的很融洽。不得不说苏大强这个角色比其他父亲还有长辈儿都要作,这或许就是他的真性情吧。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也会发现,曾经的父母似乎变得越来越小孩子气,本身所拥有的敏感,似乎和他们的年纪已不相符。当他们年老之后,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陪在身边,渴望的并不是生活有多丰富。这部作品最终的结局的确也打动人心,苏大强患上老年痴呆,其他人已经忘记,但在他心里只记得自己的女儿苏明玉还在读书的场景,回到自己老家的巷子里,捧着一本苏明玉当时特别想要而且没有买到的复习资料,嘴里一直说这是攒了很久的钱才买到的资料。
苏明玉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已泣不成声,或许这就是整个剧情中最煽情的地方了吧。剧中的苏明玉和苏明成之间的矛盾比较深,不过最终随着经历的各种事情,这兄妹二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得到了释怀。苏明玉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已解决,最终苏明玉也看到父亲原本是爱自己的,所有的一切只不过就是误会而已。其实这部作品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同时也让我懂得了亲人之间不要有所隔阂,毕竟所有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或许有时只是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对,作为子女一定要多包容和理解。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