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生和社会隐喻,你看懂了吗
作为一部耳熟能详的经典老片,《肖申克的救赎》在豆瓣评分9.7分,在IMDB当中被超过4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曾入选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并被七个奥斯卡奖项提名。相比于同年入选奥斯卡的《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所具备的已然不仅仅是那经典的名号,还有那隐喻在电影后的人生和至今仍在延续的社会现象。这部影片中,蕴含着大量引人深思的剧情。这些剧情在初看之时只会让你感到可悲可叹,但当你忍不住重温它的时候,便会理解什么叫做,“初看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接下来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浓缩在这电影内的人生和社会隐喻。
在影片之中,老布鲁克斯是监狱内的一名图书管理员,他的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在肖申克监狱内度过的。锒铛入狱之时,布鲁克斯或许也有着如主人公安迪一样渴望自由的心,不甘于现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布鲁克斯渐渐适应了监狱之中的生活,也渐渐适应了监狱这种体制,开始像周围的人一样在这个巨大的牢笼之中,变得如鱼得水起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依赖起了这种监狱内的体制,逐渐变成了这个体制的一部分,甚至直到被告知可以假释的那一天,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种体制了。
在“漫长”的假释之中,所谓的“自由”让年迈体衰、跟不上时代的老布鲁克斯满心惊恐,最后在精神上不断受到摧残的情况下,选择不再停留,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老布鲁克斯的遭遇让我们心痛,但在影片之中,布鲁克斯仅是最容易被察觉到的部分。和他一样,有着这种被体制化的遭遇的角色还有很多。如多次假释失败的瑞德、坚持自己无罪的主人公安迪等。瑞德的假释请求连续多年被驳回,在监狱里过了大半辈子,直到最后一次,显示出了自己已经被体制化的迹象之后,才假释成功。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