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的史实和剧情赏析
美国电影圈处在当打之年的人中,论及在导演和表演上都登上巅峰的,首推梅尔·吉布森。1995年吉布森39岁,在自己生涯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中就拿到了第68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在内的五项大项,从此彻底蜚声海内外,这部电影是《勇敢的心》。而在《勇敢的心》之后,吉布森却在20年的时间里始终无法此再次闯入奥斯卡各项大奖决赛圈,直到2016年的这部《血战钢锯岭》,才让他再次的站在了奥斯卡的舞台之上。在过往吉布森自己执导的电影或主演的电影中,吉布森素以“简单粗暴、阳刚霸气”闻名于世,一身肌肉的吉布森配合略显憨厚的俊俏面容,在上世纪90年代动作电影领域的魅力和风采,并不亚于史泰龙、阿诺德施瓦辛格这两位当红北美巨星。2016年执导《血战钢锯岭》时,碍于年龄原因以及分身乏术,吉布森并未在《血战钢锯岭》中出场和露面,但整部电影的风格却彻底的贯彻了吉布森的“简单风”,只不过在这份简单粗暴的风格下,吉布森却一反常态的讲了一个异常“细腻”的动人故事。电影《血战钢锯岭》的剧情脚本是根据真实历史人物生平改编,我们先说电影里的故事:二战时,太平洋战场上有一位名叫戴斯蒙德的男子在参军以后,拒绝手握武器奔赴战场,他要做一个只救人的士兵,而不是杀人的士兵。戴斯蒙德因为小时候亲眼目睹了终日酗酒的父亲,拿着枪支对着自己的母亲,至此对枪支极度抗拒,再加之大了以后的戴斯蒙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信奉和平。于是在“内心信仰”和“童年阴影”的双重加持下,戴斯蒙德在入伍以后就这样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请求。初入军营时,教官、战友以及整个军营的人都对戴斯蒙德的这种选择不解,他们嘲讽他是在假装圣人,并威胁和辱骂戴斯蒙德,但最终戴斯蒙德没有屈服,并跟随着大部队成功进入到战争一线,于是战场之上迎来了一位极度另类的士兵。他不拿枪,不杀人,并在每个周末都进行一次虔诚的祷告,周围的战友对他不理解,也并不愿意与他为伍,走到此时戴斯蒙德从另类人走到了边缘人,直到钢锯岭上的这一战。在电影的后三十分钟戴斯蒙德经历了从战友眼中的累赘,到无害化的透明人,再到整个战场的新英雄,因为戴斯蒙德践行了自己的信仰“救人”,他在炮灰纷飞的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钢锯岭的前线开始生死未卜的救援,而被他救得人从1个到2个,再到一百多个……如果说过往的战争英雄,是以“杀敌数量”来做衡量,那戴斯蒙德便是一个以“救人数量”来做衡量的另类英雄,他与常规的主流英雄相佐,他另类、执拗,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拓展了士兵这一词汇的原有含义,让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代表杀敌和保卫家园。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