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貔:天降财神猫》——拼贴时代的冒险之作
如果你像我一样,带着传统期待去看《黄貔:天降财神猫》,或许也会在正片开始后不久便陷入茫然。这是一部在类型、叙事、视听方面都打破了国漫固有模式的作品。
以中国古代神话为基础,以短视频段子式的笑点为脉络,以映射近三四年间中国人的精神困境为核心主题,《黄貔:天降财神猫》融合了西游、敦煌壁画、抖音神曲、马尔克斯、尼采、太宰治、2001太空漫游、库斯图里卡、刘别谦等毫无关联的文化元素,却不显突兀地将它们融为一炉。
之所以不显突兀,是因为拼贴即是《黄貔:天降财神猫》的核心创作思路。电影构思始于前两年的非常期间,全球电影行业都遭遇瓶颈,本片创作团队认为新时代观众消化影像作品的习惯已经改变,如果仍按传统模式拍电影,很难再有突破。
因此,他们参考新兴观众更热衷的视觉内容,将多种相斥元素杂糅拼贴,利用元素之间的碰撞博弈激发出出人意料的效果。新时代视觉形式与动画长片水乳交融,构成了本片的创作宗旨,也颠覆了传统电影的本体性。
本片创作团队以《大圣归来》《冈仁波齐》系列闻名,讲好一个线性故事原本是他们的擅长。作为《大圣》系列的衍生,《黄貔》原本也确实有一个线性故事:
大闹天宫之时,天神黄貔参与花果山起事,被四大天王打成猫形,财神老祖将他救下。为了报恩,黄貔分身五路下凡人间,寻找风水宝地种摇钱树,不想却误入宠物医院,面临被阉割的危险。他必须想法自保,同时争取种下摇钱树。
然而,在创作过程中,这个看似常规的商业片故事几经修改,线性叙事的结构被拆解得愈发散碎。英雄脱困、实现目标的模式看似仍是故事主体,但叙事已经跳出了起承转合的常规套路,变成从黄貔本体视角发散而出,延展到其五路分身,过程中还偶尔跳跃至其他配角视角。多视角之间的跳跃形成一种类似棱镜的叙事结构,快速、高效、密集的信息呈现方式与传统电影节奏南辕北辙,更像短视频、脱口秀、音乐现场、动态艺术等新时代视觉形式。
多元素的拼贴融合不只是叙事核心,也体现在角色设计和视听风格中。黄貔隶属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兽腾黄与貔貅的谱系。片中的黄貔形象以国风为基础,辅以精良的毛发渲染效果,兼具中国古典美与现实宠物的可爱亲民感。
画风上,影片在诸多场景中参考经典好莱坞时代的棚内拍摄,将二维和三维动画拼贴。配合移动长镜头,动态的三维角色穿梭于阴暗与明朗交错的二维画面中。在常规电影中,将过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杂糅拼贴会显得不伦不类,破坏作品整体性,但本片的拼贴却构成了一个自洽的体系,这得益于影片的骨架血肉是以拼贴思路形塑而成。
然而,影片主创并未完全漠视传统电影追求的统一性。在形式上,移动镜头、歌舞片模式、荒诞夸张的幽默、流光溢彩的画风都是贯穿全片的风格元素。在类型上,影片被定义为神经喜剧。这种源自经典好莱坞和香港电影的喜剧类型向来以夸张过火的笑料为核心,故事以一个个喜剧包袱串联,并不严格遵循传统因果关系式剧作法。本片正是对神经喜剧故事架构思路的传承,因此其统一性更多现在类型定位上,而非故事逻辑。
《黄貔:天降财神猫》是一部冒险的电影。虽然创作团队的目标是适应当今短视频时代的观影习惯,但观众是否真的做好准备,接受一部以新时代视觉内容颠覆传统电影的动画长片?尤其在全年竞争最激烈的春节档,这部作品会面临怎样的票房和口碑挑战?
然而,勇于颠覆,另辟蹊径,或许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当今时代电影式微,短视频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这已经是无法忽视的事实。电影的死忠观众尽可以怀念大银幕的黄金时代,坚持电影的本体性,但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电影想要求生,就需要更多敢于打破传统、试探时代脉搏的作品。
-
推荐资讯